用好用活紅色文化資源
打造“校館社”育人共同體
王 元
用好用活紅色文化資源,打造“校館社”育人共同體,對于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構建紅色資源知識圖譜,
賦能“學校育人”主陣地
知識圖譜將紅色文化中的關鍵人物、歷史事件、時間節點、地理坐標、珍貴文物等核心要素,以圖譜的形式串聯起來,使原本散落各處、看似孤立的歷史信息變得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初的革命星火,到抗日戰爭的彌漫硝煙,再到解放戰爭的驚天動地,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浪潮,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紅色文化傳承與創新,每一個歷史階段的關鍵節點、杰出人物與輝煌成就都能清晰呈現,構建起一個完整且生動的歷史敘事體系。這種時間軸上的動態展示方式,不僅極大地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更在潛移默化中革新了教育方式,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領悟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與時代價值,為紅色文化教育主陣地賦予了育人新動能。
優化學生志愿服務體系,
開創“場館育人”新紀元
上海紅色場館在教育實踐中以接納學生參觀為主,在此模式下,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同時,紅色場館也面臨人力資源不足的困境,難以有效應對日益增長的教育服務需求。構建一個融合紅色場館資源與學生志愿服務的平臺,既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能緩解場館人力不足的壓力。通過優化學生志愿服務機制,吸引不同學段的學生積極參與紅色場館的志愿服務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促進其由紅色歷史故事的被動聆聽者向時代精神主動傳播者的角色轉換,而且能夠為紅色場館服務注入新鮮血液。除保留傳統的講解服務外,還可鼓勵學生深入參與場館的各項研究活動,如歷史文獻的搜集整理、文物的鑒定保護等,深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認知。同時,可引導學生參與場館教育課程的設計與開發,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實際需求,開發出更具吸引力與實效性的教育項目,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實踐能力。操作層面上,建立健全學生志愿服務檔案系統,記錄學生的志愿服務經歷、表現情況及評價反饋,以此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參考,激勵更多學生投身志愿服務活動,共同推動紅色場館教育功能的深化與拓展,開創“場館育人”新紀元。
充分聯動黨群服務中心,
打造“社區育人”新場景
紅色文化資源教育的關鍵在于推動紅色基因融入生活、根植心中,實現紅色浸潤融入日常、化作經常。作為連接黨群的重要橋梁,上海各黨群服務中心應充分發揮其輻射吸納和資源整合的獨特優勢,深入挖掘轄區內的紅色文化資源,形成具有特色和教育價值的紅色文化體系。積極與轄區內的大中小幼學校建立緊密的聯動機制,共同打造貼近群眾、服務學生的紅色研學基地,將紅色教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實現紅色文化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在紅色研學基地的建設過程中,上海各黨群服務中心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與學校共同設計具有層次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研學活動和課程。通過創設生動真實的紅色教育情境,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深度體驗,使其在直觀感受紅色文化魅力的同時,深刻領悟紅色文化的內涵與價值。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中深化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切實將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區域紅色文化資源教育的導航站和聯絡點,打造社區紅色育人新場景。
(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
鏈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93dVb503mPdXQOPDKfIS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