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在TED×Xuhui年度大會上的演講。
■蘇智良
什么是海派文化?過去,有的學者說它只可意會,難以言傳。但實際上,海派文化就是上海特有的一種文化。它不是陳列在博物館里的過去式,它的精氣神滲透在每一個上海市民的言談舉止中,體現在每一個上海家庭的生活細節里。
簡單來講,海派文化的內涵與特征就是開放、創新、包容。
開放
海納百川,匯聚四方英才
上海是海洋之子,面海而生,上海始終向著世界敞開懷抱。我們發現,很多在上海取得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
拿馬相伯來說,他11歲時從丹陽來到上海,在徐家匯學習,是最早一批學習西學的幼童。后來,他成為近代文化巨匠,創辦了震旦大學、復旦大學和北京輔仁大學。
還有寧波人劉鴻生,他早年在圣約翰大學讀書,聰慧好學。美國校長卜舫濟想送他去美國學神學,回來當牧師,可他對神學不感興趣,因此被開除了。大二輟學的劉鴻生在租界當翻譯,后來涉足工業領域,成為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水泥大王,他的章華毛絨紡織廠如今還在浦東生產。
外國人在上海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英國人雷士德,1840年出生。他的家族中有個傳說,說男人成年后若留在家鄉可能染病身亡,他于是遠渡重洋來到上海。在上海的60年里,他作為建筑師建造了許多房子。86歲去世時,他留下1400多萬銀兩,成立了基金會,資助眾多建筑和慈善事業。比如,雷士德工學院曾經培養出不少院士和教授,北京西路上的雷士德醫學研究院、仁濟醫院的一些大樓都離不開他的貢獻。
創新
突破陳規,引領時代風尚
上海向來崇尚標新立異,鼓勵競爭創新,敢于突破陳規陋俗,開風氣之先。
從唐代開始,上海人就修建海堤(當時叫海塘),這一傳統延續了千年。如今,臨港新城仍在不斷填海造陸,拓展生活與發展空間,造就了無數良田和市鎮,推動城市不斷生長。
沈鴻是一位極具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他的工廠原本是虹口的弄堂小廠——利用鎖廠,專門做斯別林鎖。抗戰爆發后,不少上海工廠遷往四川,他卻奔赴延安,擔任陜甘寧邊區的總工程師,為邊區工業發展立下汗馬功勞。1949年后,沈鴻成為新中國的工業部副部長。1958年,他回到上海,負責制造萬噸水壓機。當時,帝國主義對我國實施封鎖,這臺機器關乎國家戰略。在他的指揮下,萬噸水壓機成功制造出來。
1927年—1936年,魯迅來到上海并定居下來。上海作為文化大都市,信息豐富,報刊眾多,魯迅剛到上海僅10天就發出有落伍之懼的感慨,于是不斷努力創作。
上海還是一座摩登大都市,作為超級影迷的魯迅,在上海看了140多部電影,去世前一周還看了一部。而且,上海讀書人多,稿酬制度完善。魯迅僅靠寫作月收入曾達到723塊大洋,實現了財務自由。在上海的10年,魯迅利用有利環境,以筆為武器,成為中國現代文化的重要創造者。
包容
多元共生,彰顯城市胸懷
包容、務實是解讀上海文化的密碼。近代,各色人等匯聚上海,卻能相安無事。
江南文化重信義、講誠信,這也是上海市民的重要特質。在上海辦事,不看人頭,不搞特殊,崇尚規則面前人人平等。也正因如此,很多年來上海一直是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上海這座城市還充滿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電影《風云兒女》的插曲《義勇軍進行曲》家喻戶曉。抗戰時期,周信芳在租界演出了400多場鼓舞抗日的京劇。梅蘭芳原本在北平,日軍占領北平后,他便來到上海。日偽想讓他演出,他就讓私人醫生給自己打針,發高燒,拒不登臺,直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才重新登臺演出。兩位京劇大師用不同的方式展現了愛國情懷。
當下,開放、創新、包容的海派文化正在不斷發揚光大,煥發出新的活力。未來,海派文化也將繼續引領上海前行,創造出更多精彩。
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430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