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杠规则-二八杠魔术麻将牌

學世界 | 張志丹: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學自主知識體系

發布者:新聞中心發布時間:2025-06-30瀏覽次數:10

摘要: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推進理論強國和文化強國建設,需要著力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而自主知識體系是上述“三大體系”的基礎和支撐,構建中國的自主知識體系是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學學科的基石和關鍵。這就需要我們明確樹立學科建設的自覺意識和戰略意識,立足中國的現實,放眼新時代的發展,從“為何構建、構建什么和如何構建”三個維度,積極推動構建源自21世紀又能超越21世紀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學自主知識體系,進而形成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學的“中國學派”,這無疑蘊含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繁榮興盛為支撐和標志的。追求文明進步、追求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人類的夢想,現代化在人類不斷上下求索中與時俱進、迭代升級,作為現代化高階追求的文化強國建設之于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尤為重要。而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學(以下簡稱“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以及相應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和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近代以來人類處于“一個卓越的意識形態的時代”,即“隨著歐洲中世紀天主教宗教一統的崩潰,隨著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所培育的對于進步的信仰,意識形態的時代來臨了”,人類都在為此思索而調適或者應對,學界研究可謂經年累月,源遠流長。構建中國馬意學及其“中國學派”,需要自覺定位、戰略謀劃、整體推進。《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立足新的文化使命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需要我們明確樹立學科建設的自覺意識和戰略意識,構建“存在于這個世界又屬于這個世界”“產生于21世紀這個時代而又超越21世紀這個時代”,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推動形成新時代馬意學的“中國學派”,其重大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加強中國馬意學學科建設,歸根結底就是要加快建構其自主知識體系,為此選擇“長期主義”,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相信必定大成。本文聚焦“為何構建、構建什么和如何構建”三個維度來深入闡發這一重大問題。

一、何以必要: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內在動因

問題是時代的呼聲,實踐是思想之源。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主要有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原因,歸根到底是為了解決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重大實踐問題。

其一,從“兩個大局”語境下的實踐訴求看,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實踐要求。“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一個國家強大,需要理論支撐;一個國家持續強大,需要自主知識體系支撐。資本主義強大,與知識霸權關系尤大。盡管我們不能否定其知識體系中也有普遍性知識,但在本質上卻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不會也不可能成為思考和解決不同國情國家問題的“靈丹妙藥”。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高歌猛進、成就斐然,可問題也同樣突出,核心問題在于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在總體上還有些提不出、叫不響、傳不開,難免有些“英雄氣短”之感。

步入新時代,“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為一個廣受關注且勢必研究的重要議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2022年4月,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可見,自主知識體系是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大體系”的系統性集成,這“三大體系”既以“知識體系”為基礎,又可統稱為“知識體系”。對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來說是如此,對于構建其個體來說也是如此,其中包括中國馬意學。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是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基礎與支撐,同時也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意學學科的基石與關鍵。我們正處于“兩個大局”內在深刻互動的“變亂”時代,需要建構基于“中國特色”的自主學科和知識體系,支撐強國建設和復興大業。實際上,對當代中國而言,知識無論古今以問題為要,話語權無論對內對外,都需要科學和先進的知識體系的引領,否則,沒有意識形態引領、沒有文化自信和體系化的自主知識,就不可能順利實現復興大業。因此,面對實踐的重大需要,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不僅具有現實性,而且具有緊迫性。

其二,從馬意學建設的歷史和現狀看,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是馬意學學科建設的內在需求。如何立足當代中國構建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是中國馬意學學科建設的突出話題,也是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基石之基石。這是因為,意識形態好比“集體無意識”,一個人一生下來就要呼吸自然的空氣,也要呼吸精神的空氣,這種精神的空氣的核心和靈魂就是意識形態。因此,阿爾都塞說,人天生就是一個意識形態動物。縱觀歷史發展長河,從西方學術思想史看,意識形態研究由古希臘柏拉圖洞穴理論的萌芽,近代早期的培根“四假相說”、法國啟蒙時代特拉西“觀念學”理論、德國古典哲學時期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相關理論的發展,到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劃時代革命以及其他哲學家的現當代思想濫觴等三大發展階段。如前所述,近代世界屬于“意識形態的時代”,近代中國要靠“主義立國”。為此,加強馬意學學科建設,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核心要義,也是“主義”立國興國的必然要求。自改革開放以降,學界為了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付出了艱辛努力。馬克思主義理論多點開花,其中新的理論增長點就有意識形態(特別是由于“西風東漸”,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熱度躥升而得到了很大加強),涌現出了系列學術成果,特別是在蘇東劇變、社會主義陣營出現大雪崩的語境下,“歷史終結論”“意識形態終結論”等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論調甚囂塵上,對此加以必要的回擊激發了馬意學研究的熱潮。黨的十八大以來,馬意學學科建設始終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經過許多專家學者持之以恒的努力,馬意學研究蓬勃發展,為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唯物史觀的創立,使社會歷史領域原有的一團亂麻得以澄清,由此包括意識形態研究在內的社會歷史開始成為真正的科學。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最本質的特征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近代以來“西風東漸”,馬克思主義極大地形塑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并取得了巨大成就。馬意學研究作為其中的一個學科,其建設起步相對較晚,迄今尚未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學術、話語和知識的體系化建構。從馬意學思想史研究來看,人物思想史以及斷代史的研究比較多,對通史研究尚付闕如。依托文本研究的最新成果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及中共主要領導人有關意識形態文本的深度研究,尚存差距。盡管研究涉獵視野廣泛,結合國外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某些合理的思想資源來進行創造性整合研究,尚預留了較大空間。從研究方法來看,各學科研究相互割裂,缺乏以馬克思主義研究方法為統領對各種跨學科方法的吸收借鑒。因此可以說,當代馬意學研究仍然處于具有整體性綜合性深刻性的“前學科”狀態,缺乏以學科(建設)意識來重新框定、厘清研究的主旨,亟待立乎其大,大處落墨。這些有力地說明,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可謂恰逢其時、時不我待。

二、何種內涵: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內在本質

恩格斯指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從“元”意義上說,要首先厘清其基本內涵是什么,即我們要構建什么樣的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什么是“中國自主”的馬意學知識體系,這是學科體系構建的前提。以下從本質特征、研究對象以及建構原則等角度闡釋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基本內涵。

(一)什么是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講話時指出:“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從實質來說,立足當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胸懷天下,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意識形態問題,從而形成體系化邏輯化的自主知識。它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以跨學科方法引領研究的開放性綜合性學科,是以意識形態的整體(而非一般文化現象)為研究對象,研究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特征、規律、功能、結構和體系等基礎性學術理論問題,意識形態的歷史命運及其未來走勢,中西方意識形態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科學回答馬克思主義關于意識形態的學術、理論和實踐問題。就宏觀而言,可從“三大體系”來把握,研究馬意學自主學科知識體系、馬意學自主學術知識體系以及馬意學自主話語知識體系;就微觀而言,可從馬意學的具體問題來把握。實際上,馬意學是研究意識形態的,而意識形態是反映現實的。從這樣的角度來說,馬意學是通過研究意識形態來研究現實的。換言之,馬意學研究現實的方式有一個中介“意識形態”,或者說它的主要任務不是研究一般的現實,而是作為現實的反映或者現實的一部分的“意識形態”。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既具有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普遍性特征,又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歷史繼承性與時代創新性相統一、反思批判性與學理建構性相統一、民族獨特性與世界普遍性相統一的特征。

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歷史繼承性與時代創新性的有機統一。從歷史繼承性維度觀之,該學科的知識譜系植根于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哲學革命,并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復興的偉大實踐中得以繼承與發展。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通過深入研究意識形態歷史發展,系統梳理黨的意識形態歷史敘事、建設路徑及工作方法,深刻總結黨在意識形態工作方面的歷史成就、歷史經驗,構成了馬意學的重要知識積累框架。這一過程體現了黨在不同歷史階段對意識形態建設規律的深化認識,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原有馬意學知識積累的歷史性繼承。歷史繼承性還同時體現在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上。文化發展和文明演進具有繼承性,習近平指出:“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展的深厚基礎”。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繼承的結果,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斷、賡續發展的重要體現。在孔子誕辰2565周年時,習近平強調:“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馬意學側面映射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歷程,從歷史邏輯中總結與繼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演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發展的歷史經驗,得以深刻把握構建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基本規律。歷史性繼承是時代性創新的前提基礎,時代性創新是歷史性繼承的最終目的。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在順應時代客觀要求、解答時代問題中創新發展理論。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圍繞中國之問、時代之問、世界之問等重大現實問題,找準理論創新和理論建設的著力點,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行”的密碼,才能繼續保持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解釋力和指導力。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立足時代背景,時刻保持“問題意識”,直面回應與解決時代性意識形態問題與挑戰。在當前“兩個大局”背景下,如何實現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論化、體系化闡釋,如何解決信仰問題,如何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和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維護等等,這是需要馬意學回答的時代問題。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在歷史繼承性與時代創新性的辯證統一中建構其合法性,歷史繼承性為該體系提供認識論根基與價值立場,時代創新性則確保其理論張力的現實穿透力,這種動態平衡使得該體系始終保持著“既是批判的武器,又是建設的指南”的雙重功能,從而在當今世界持續彰顯其真理力量。

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是反思批判性與學理建構性的有機統一。中國馬意學以意識形態為研究對象,主要涵蓋四大學科方向: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文本學、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思想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原理學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學(含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學),這一研究對象決定了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勢必具有強烈的學理建構性。批判與建構是提升中國意識形態引領力的形而下路徑,建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不僅需要理論創新,還需要對多樣化社會思潮進行批判式的吸收借鑒。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深刻復雜變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面臨多樣化社會思潮的挑戰,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突破點在于批判與建構雙重路徑實現:既要完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本土化詮釋,創新闡釋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地位論、根本任務論、安全論、制度論等內容,增強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學術性與學理性,又要建立與當代西方批判理論的批判性對話,在辨析“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西方中心論”等概念中彰顯中國學術的科學性,從而在批判與反思、解構與建構的過程中,構建與完善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

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民族獨特性與世界普遍性的有機統一。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作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構邏輯根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淀,體現了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該體系以揭示中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嬗變與建設的特殊規律為主要任務,通過整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質的認知框架與價值體系。同時,該體系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開放包容的,通過吸收和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研究意識形態嬗變和建設的一般規律,具有世界性。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歷史性生成的,也是在回應世界歷史意識形態問題中生成的。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多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最能彰顯中國馬意學主體性成就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馬意學“中國學派”的誕生。經過艱苦探索,中國學者深刻認識到中國馬意學未來發展方向應該是建立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意學。

(二)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在于以意識形態為研究對象

學科自主知識體系構建,談何容易。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難度在于,具備構成自主知識體系的三大基本要素:一是知識體系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其研究領域的無可替代性;二是知識體系的相對完整性,具有支撐一個獨特學科的嚴密而邏輯化的專有概念、原理、命題、規律等;三是生產知識體系的獨特性,具備特有的學科知識和學科研究的必要方法論。經過學科意識的先行澄明,構建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基本符合上述三大基本要素,可以往構建方向積極蓄力并發力。

為此,需要我們爬梳清楚馬意學學科所獨有的研究對象是什么的問題。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以意識形態以及意識形態與非意識形態的精神現象之間的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知識體系。有無獨特的研究對象,是一個學科能否作為一個學科而存在的合法性基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種意識形態相生相克、相互競爭和融合,既產生了從古代樸素意識形態思想到近代自然科學意識形態思想,再到不同歷史形態的馬意學,又出現了系統化理論化的意識形態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非意識形態。在意識形態的矛盾對立統一、社會意識領域意識形態與非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對立統一的過程中,意識形態既維持著自身相對獨立性,又依托主體行為、制度和文化等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發揮作用與效能,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并循環往復、持續演進,形成極其豐富復雜的社會歷史現象,這便是馬意學學科所獨有的研究對象。而透過這些復雜的社會歷史現象闡發意識形態的本質內涵及發展規律,并在解釋世界的基礎上指導實踐、改變世界,便是馬意學學科建設的宏旨所在。毛澤東指出:“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可以說,意識形態領域中意識形態的矛盾、社會意識領域意識形態與非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特別是新時代此類矛盾,是貫穿馬意學學科發展過程的主要矛盾,共同構成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研究對象。

(三)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中“主義”和“對象”之間的辯證關系

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研究對象包含意識形態的種種表現形式,復雜多樣,而馬克思主義既是研究對象的核心部分,又是構建中國自主意識形態學知識體系的指導思想。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專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思想研究,讀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系統地掌握馬意學思想源泉,這是馬意學學科建設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也是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基本原則。但是,不能用它代替整體。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思想為對象的研究,以社會中意識形態與非意識形態為對象的研究,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應當加以分辨。后者包括前者,前者不能代替后者。誠然,研究前者可以得到科學的研究方法,指導后者的研究,研究后者又可以豐富拓展前者的思想內容。因此,該體系絕不是僅僅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產出的意識形態思想作為研究對象,而是以它為指導,總結中國共產黨人在意識形態建設工作中的實踐經驗,研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思想,并面對社會歷史現實發生的客觀實際,研究當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重大問題。唯有實現這種立體化知識建構,方能真正形成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張力的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這就告訴我們,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隔行如隔山”往往指的是具體知識或者不同領域的具體知識存在差異,而“理不隔行”指的是不同學科或者不同領域的具體知識盡管有所不同,但也有相通之處。因此,從研究領域對馬意學進行分工,這種切分是相對的,實際上具體的研究都是相通的。

三、如何構建: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基本路徑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在“兩個大局”歷史境遇下,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背景下,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需從以下四方面著力: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融通古今中外思想資源;強化主體性與原創性,培育理論自覺;建立系統化知識架構,推進體系化學理化;深化“兩個結合”,回應重大時代課題。通過上述路徑,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將實現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的躍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學理支撐與思想引領。

(一)知識視野:堅持“主義指導”與融通古今中外

習近平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只有在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支撐和中國制度保障之下,才能不斷創新、發展和繁榮,走向新境界。正所謂“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莊子·內篇·人間世》)。因此,欲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否則就如同脫韁之駿,勢必偏離正確方向。

需要追問的是,為何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撇開國家性質,僅從學科性質來說,馬意學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研究對象是意識形態的本質規律與實踐路徑,而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意識形態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這種指導關系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馬意學提供了分析意識形態問題的理論框架;其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作為理論創新形態,為馬意學學科建設注入時代內涵,確保學科發展與黨的理論創新同頻共振;其三,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要求馬意學研究必須立足中國實際,通過觀察社會思潮演變、研判意識形態風險等實踐任務,驗證和發展理論。這種指導關系,既能夠保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純粹性,又實現了學科研究的本土化創新。從指導思想本身的有用性來說,為什么要學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為什么馬克思主義地位之高,我們要堅定堅持?從根本上說,關鍵在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是真理”,它破解了經驗與先驗、現象與本質、知識與信仰、科學與價值的割裂,成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而超越人類歷史上的任何哲學,占據真理制高點和道義制高點,成為人類思想史上的劃時代革命。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用馬克思主義指導馬意學學科建設,意味著強本固基、守正開新,決不是到經典作家的著作中尋找現成結論,尋章摘句搞“編纂學”集成相關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習近平指出:“什么都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語錄來說話,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說過的就不能說,這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研究馬意學問題要“給思想的翅膀掛上重物,使它不能任意飛翔”,換言之,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從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而不是從原理出發,更不是從主觀想象出發。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特別是要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

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立足新實踐,創新發展新理論,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深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地位,又創造性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治國理政智慧,通過“兩個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發揮出引領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的強大作用,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與此同時,該思想本身就是意識形態,內在也蘊含著豐富的馬意學內容。所以,無論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都需要堅持其指導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黨的二十大強調:“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這也為我們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不是照搬原文,而是牢牢把握“六個堅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和運用好其中的基本原理,以此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構建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除了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還要融通古往今來的知識成果。習近平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自主知識體系既需扎根中國實踐土壤,又需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系統整合古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與國外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形成兼具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知識體系。“任何意識形態一經產生,就同現有的觀念材料相結合而發展起來,并對這些材料作進一步的加工;不然,它就不是意識形態了。”馬意學研究不能空穴來風,只能在現有材料基礎上進行,通過對古今中外現有的意識形態學術資源進行加工,進而在回答時代問題、現實問題的過程中闡發新思想、新觀點、新內容。因此,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需要基于當代中國和世界人類發展基本問題與重大問題的問題導向或實踐導向,融通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國外哲學社會科學中蘊含的寶貴意識形態思想資源,而非制造“馬”“中”“西(外)”的對立,或制造所謂“三馬對立”(即經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和西方或者國外馬克思主義之間對立對峙無法融通)。實際上,“三馬對立”是一種“哲學的貧困”或者“貧困的哲學”,即一種“應用的形而上學”,對于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是極為不利的。

首先,要融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思想資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創新理論成果中關于意識形態的經典論述,構成馬意學學科的寶貴學術資源,同時也成為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最大增量”。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產出了豐富的意識形態思想理論;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歷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思想,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些構成馬意學的主要載體。深入挖掘并梳理其中資源,融通于本學科理論化、體系化建構十分必要。其次,要融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我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傳承,根基深厚、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中國馬意學的深耕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縱覽古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觀念,“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品質,并在此基礎上引導與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力地抵制、拒斥種種錯誤思潮的滲透,成為中華民族不斷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因此,構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要充分挖掘并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意識形態思想,從中不斷汲取養分,進而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以此堅定文化自信,鞏固文化主體性。最后,要融通國外哲學社會科學資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哲學社會科學中的積極成果能夠為我所用,以滋養馬意學的構建。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就是積極吸收借鑒前人創造的成果,“是從人類知識的總和中產生出來的”。批判吸收和借鑒國外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加以綜合性創新、整合性創新,是構建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一大基本路徑。綜上所述,構建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個根本方向不能變,同時要融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等各種學術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從而凸顯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中國特色、豐富內涵和時代風貌。

科學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主義”和“學術資源”之間的關系。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首先是指導思想,這是大寫的馬克思主義;同時也可以派生出文化思想資源或者學術資源,這是小寫的馬克思主義。小寫的馬克思主義是由大寫的馬克思主義派生出來的,兩者不是平起平坐的,不能本末倒置、主次顛倒。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是根本,這種指導,更重要的不是對馬意學具體論述的引用和闡發,而是堅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馬意學的研究對象,把握其內在的本質和規律。列寧指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如果以為,被整個現代社會置于愚昧無知和囿于偏見這種境地的億萬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和手工業者)只有通過純粹馬克思主義的教育這條直路,才能擺脫愚昧狀態,那就是最大的而且是最壞的錯誤。”同時,在融通古今中外學術資源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到“馬”“中”“西(外)”同中有異,前者不只是學術資源,更是指導思想、意識形態,后兩者只是學術資源。我們決不能借口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往對于意識形態特定問題研究的有限性,或者有無具體論述來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也決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學術資源化”“指導思想多元化”。總之,我們所要建構的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既要全面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構建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指導思想與核心學術資源,又要高度重視、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著作中的意識形態學術資源,加以充分運用或者加以轉化,以此形成以我為主、百川匯流、氣勢恢宏的學術格局。

(二)學科特質:堅持主體性和原創性的高度理論自覺

習近平指出:“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性。”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自主知識體系需以主體性與原創性為核心原則,最終實現“中國自主”的學術目標。主體性主要包含三個層面的深刻意涵:第一,主體性要求破除文化依附性認知模式,不能把其他文化當作主體,要堅持中國自己的主體性。第二,主體性并不意味著排斥其他文化的主體性,各國文化之間可以建立“主—主”的平等交往關系。第三,主體性提倡各國文化“獨立自主”,反對文化霸權或文化孤立,這要求我們既要警惕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的滲透,也要拒斥自我矮化式的文化自卑抑或自我陶醉式的文化自大。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主體性本質上是文化主體性的集中體現。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文化主體性的培育與鞏固,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然而,近代以來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曾經陷入自我迷失、自我懷疑、自暴自棄,與此同時,西方現代化理論披著“普世價值”的外衣內在蘊含著“西方中心論”的霸權主義內核,追捧這些理論必定會影響本國的文化自主性。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西方治理模式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時日益顯現局限性,“中治西亂”的對比日益明顯,“東升西降”的趨勢愈加強烈。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堅持胸懷天下、系統觀念和問題導向進行理論創新,凸顯出時代價值與世界意義。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設,絕不能照搬照抄西方話術,而是要運用中國知識、中國理論、中國話語解讀中國實踐,豐富中國理論,挺起學術主體性的脊梁。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又要堅持“第二個結合”,激活中華文化的生命力,使我們的文化主體性得以最大程度鑄牢,從而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意義的學科體系與學術話語,使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真正成為“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思想利器。

主體性與原創性作為建構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核心原則,二者互為前提、相互依存。“中國自主”的本質在于知識體系的原創性,而原創性又以主體性為根基,只有堅持文化主體性,才能實現真正的知識創新。主體性要求哲學社會科學擺脫對西方知識體系的依附,以中國實踐為中心提煉新觀點、新理論;原創性則強調突破既有知識框架,通過“從0到1”的突破性研究形成標識性概念。習近平強調科學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創。真正原創的知識必須沖破現有知識體系的束縛,既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之問、人民之問,又以全球視野回應世界之問、時代之問,在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的過程中實現知識體系的動態創新。如果迷信具有很強意識形態性的西方理論作為不變圭臬,頂禮膜拜,必定難以正視時代、把握問題、解決矛盾和提出科學方案,必然得不出科學結論,不能也不可能創造出原創性知識來。這就說明,主體性和原創性離不開理論與實踐關系的科學把握與回答基礎上的強本固基、以我為主、守正創新。唯有如此,才能構建起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世界意義的馬克思主義自主知識體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理論支撐。

(三)創新格局:推進中國馬意學體系化學理化

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與馬意學學科體系化學理化實際上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互為表里、相互依存。習近平指出:“推進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這為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從知識體系建設規律看,“體系化”要求構建起結構完整、層次分明的知識系統,通過概念范疇的邏輯關聯揭示客觀對象的本質規律。知識體系、“三大體系”皆為體系化的表達。“學理化”則強調運用科學方法論進行理論抽象,將實踐經驗升華為理性認知,形成符合邏輯思維規則的知識體系。二者共同構成學科成熟的標志,正如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體系化學理化展現出科學性與真理性。

中國馬意學學科若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必須以系統性理論闡釋研究對象本質,以邏輯自洽的框架構成體系化學理化的學科,這既是學科成熟的標志,也是遵循科學認知規律的必然要求。唯有如此推進體系化學理化,才能構建起具有學術意義的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

概言之,馬意學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其一,研究對象的總體性。馬意學主要研究近代以來對社會歷史發展具有重大形塑作用的意識形態,把握其演化規律,而非聚焦其瑣細不能自拔。其二,研究問題的系統性。與其他馬克思主義學科和研究領域相比,意識形態學所研究的問題更具有系統性的特點。馬意學的三個研究維度或層面是指描述的、理論的、規范的馬意學;馬意學研究內容主要涵蓋四大學科:意識形態文本學、意識形態思想史、意識形態原理學和意識形態建設學。馬意學的研究對象和它所要解決問題的目標決定了它所研究問題的全面性系統性。其三,研究視閾的融合性。馬意學具有總體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只有拒斥研究的“割裂性視閾”,把研究視閾上升到融合性高度,才能深入把握學科建設的科學內涵和理論體系。

建構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是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三大體系”的有機統一。首先,建構中國馬意學自主學科體系需從理論研究、歷史研究與實踐研究三個維度協同推進。理論研究方面,包括基礎理論梳理以及重大理論創新研究。基礎理論梳理研究如編寫意識形態學概論,或立足經典文本溯源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核心范疇與邏輯脈絡,系統梳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譜系的流變與分支等,以此展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系譜學”研究。重大理論創新研究如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創新研究、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研究等,深入探索推進新時代意識形態建設的邏輯進路。歷史研究方面,除了宏觀層面的中國意識形態思想史研究、外國意識形態思想史研究,以及中國共產黨百年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經驗研究,還可以從微觀層面入手:研究馬克思意識形態權力思想、馬克思意識形態階級思想的歷史發展進程等。實踐研究方面,著眼研究在當前“兩個大局”相互交織背景下,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提升意識形態話語權;如何防范意識形態安全風險,加強新時代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如何將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賦能意識形態治理,探索意識形態治理中“技術賦能+制度創新”的協同路徑;等等。其次,對于建構中國馬意學自主學術體系來說,若想建構“概論”形式的學術體系,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與問題意識,以意識形態以及意識形態與社會思潮這一社會歷史現象為研究對象,圍繞意識形態的“發生學邏輯”以及意識形態與非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這一基本矛盾展開研究,試以回答馬意學學科面對的幾大問題。與此同時,需要加強馬意學教材建設,馬意學教材是體現國家意志的最為權威的學術范本,是中央“馬工程”的主要成果結晶,其建設性意義不言而喻。最后,建構中國馬意學自主話語體系,是涵蓋學術概念、學術話語的體系。話語體系與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存在密切聯系,話語體系的建構本質上是學科體系概念系統規范的過程,也是學術體系得以呈現的符號載體與表達范式。話語作為意識形態的外在表征,其功能在于通過描述、定義和解釋等語言實踐完成意識形態的表達、傳播與實踐過程。反過來說,話語的背后是思想、是“道”,意識形態是話語的思想內核和內在本質。觀之馬意學學科現有研究,經典論著中有許多常用術語表達意識形態,如“社會意識”“虛假的意識”“統治階級的思想”等等。隨著學科的發展、意識形態多元化交鋒交流日益增加,諸如“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網絡意識形態斗爭”“數字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等新興術語持續涌現。而各種話語的內涵與外延范圍在不同論者那里不盡相同,需在唯物史觀視閾下進一步對它們進行學理闡釋與規范整合,將新興馬意學話語轉化為科學的學術話語,從而建構中國馬意學自主話語體系,增強馬意學學科的理論解釋力,同時也為全球意識形態治理提供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方案。

(四)根本途徑:堅持“兩個結合”來建構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

關于“兩個結合”,馬克思恩格斯的確有相關的思想,這是黨中央提出該論斷的思想源頭。1945年,黨的七大確立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本原則。黨的二十大確立了“兩個結合”原則,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黨的二十大閉幕不久后,習近平指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這一根本途徑同樣適用于建構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這一體系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魂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通過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的雙向互動,構建起具有主體性、原創性和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為何“兩個結合”是根本途徑?由上可知,無論是融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資源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構建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還是以文化主體性挺起該體系的脊梁,“兩個結合”皆是其根本途徑。構建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需要通過“兩個結合”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產出的意識形態思想理論加以整合,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并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引導與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此堅定文化自信,鞏固文化主體性。“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而文化主體性不是憑空產生的“飛來峰”,既賡續了中華文明“自強不息”的精神基因,建立在五千年文明史的厚重底蘊與現代性重塑的實踐基礎之上,又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得以鑄牢,為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依托。習近平指出:“當代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變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論和實踐課題。”這要求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必須通過“兩個結合”激活中華文明基因,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擺脫對西方理論、標準和話語的路徑依賴,突破西方理論范式的束縛,形成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體系化學理化成果。

建構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應始終堅持“兩個結合”這一科學方法論,自覺以“兩個結合”貫穿知識創新全過程,立足中華民族的歷史實踐與當代實踐,深度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潛能。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連續性與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探索,為建構中國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提供了獨特的范式支撐。回歸建構自主知識體系本身,自主知識體系是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的導向,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則是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支撐。其中,學科體系是平臺,發揮基礎支撐作用;學術體系是內容,發揮核心引領作用;話語體系是形式,發揮傳播表達作用。三者的建設同樣需要通過“兩個結合”來構建具有自主性、系統性、原創性、時代性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要把基礎理論的創新放在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最核心、最關鍵的位置,作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著力點,推動黨的理論創新的學理化闡釋、各學科基礎理論的體系化建構、中國實踐的學術化表達。為此,需要構建博采古今、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一方面博采古今,立基于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順應時代發展要求,以科學化、現代化、大眾化的話語表達形式,打造大眾聽得懂、易接納、能認同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另一方面融通中外,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推動中國學術貢獻的國際傳播。加強傳播話語轉換,用易于被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話語闡釋中國觀點、講好中國故事。總之,構建新時代馬意學自主知識體系,應該承擔起民族復興使命,提出植根于中國大地的真問題,并以獨特的中國思維范式、問題形式和話語方式作出科學解答。


鏈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721466087380642574&item_id=14721466087380642574&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hare_to=wx_single&source=share

熱點新聞
最新要聞
澳门百家乐如何算牌| 百家乐赌场占多大概率| 百家乐官网送现金| 太阳城蓝山园| 百家乐官网在线娱乐可信吗| 大发888认识的见解| 墓地风水24山| 百家乐官网经验博彩正网| 百家乐号公| 试玩百家乐官网帐| 大发888倾家荡产| 盱眙县| 大发888娱乐城出纳柜台| 足球百家乐网上投注| 百家乐官网的打法技巧| 威尼斯人娱乐城老品牌值得信赖| 乐中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东明县| 大发888在线扑| 百家乐技巧辅助软件| 单耳房做生意的风水| 百家乐官网是如何骗人的| 大发888游戏出纳| 真人百家乐对决| 顶尖百家乐学习| A8百家乐官网娱乐网| 博彩娱乐城| 金博士娱乐城优惠| fl水果机教程| 百家乐赌机厂家| 风水罗盘24山| 中骏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足球博彩| 利好线上娱乐| 波克棋牌官网| 大发888娱乐城充值lm0| 百家乐鞋业| 阴宅24山坟前放水口| 赌场百家乐官网是如何| 百家乐官网中庄闲比例| 上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