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誠
1922年5月的上海嵩山路,一間不大的屋子里,圖畫、玩具與書報和諧共處,這里誕生了上海可考的最早的公共兒童圖書館——少兒宣講團附設兒童圖書館。這個看似尋常的空間,悄然打破了中國傳統“童蒙讀物無非《三字經》”的舊習,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更廣闊世界的窗戶。其實早在1909年,《教育雜志》就已發出先知般的呼聲:“兒童亦當為謀學校外之知識,設立兒童圖書館。”
1928年的《申報》上,畢卓君的撰文則更進一步:“兒童為未來之大國民,亦為國家所最有希望之國民。兒童教育,不僅仗學校教育為已足……不可不有兒童圖書館,以期增進兒童閱讀圖書之機會與能力,助長其閱讀圖書之趣味與習慣。”這聲吶喊,預示著兒童不再只是學堂里的蒙童,更是需要自主閱讀的“未來大國民”。
同年3月,東方圖書館的玻璃平屋亮起溫暖的燈光。王云五先生在此創設的兒童圖書館,以兩千冊圖書、十三個分類明晰的書架,為小讀者們開辟了一方雅潔天地。此后十數年間,上海兒童圖書館的發展如星火燎原:1934年市兒童幸福委員會和上海兒童晨報社聯合創辦第二兒童圖書館;1940年中華慈幼協會上海辦事處等團體募捐籌辦上海兒童圖書館(今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前身);1948年流動圖書車開始環繞兆豐公園和外灘公園行駛,為兒童提供借閱服務。
百年后的今天,當上海全力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時,“一米高度”的視角正在重塑著圖書館的定義——在黃浦區五里橋街道,孩子們坐在特制的小椅子上為環境打分;在長寧區新涇鎮兒童議事廳,“安靜圖書角”成為孩子們對“理想的兒童友好空間”的集體共識;楊浦區四平路街道的少年“主播”們,正用稚嫩的聲音推廣自己心愛的繪本……
這些生動的場景蘊含著一個深刻轉變:當代兒童閱讀空間已從成人設計的“知識殿堂”,蛻變為孩子參與的“未來實踐場”。上海建成的100余個兒童友好閱讀新空間,正在書寫新的時代注腳——當書架的高度、光線的明暗、座椅的舒適度都由“一米視角”來定義時,閱讀空間才真正成為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所說的“生長著的有機體”。
從“未來大國民”到“一米視角”,百年兒童圖書館的發展史,實則是一部“兒童觀”的變遷史。20世紀20年代成人眼中的“未來大國民”,現已成為空間設計的主導者。這種嬗變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當一座城市愿意蹲下來跟孩子對話,它的高度才真正令人景仰。
那些明亮的閱覽室、貼心的矮書架、孩子們參與設計的閱讀角落,無不訴說著一座城市對未來的承諾——在這里,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本書,都能在閱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或許就是兒童圖書館百年傳承中最動人的篇章。(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44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