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得到了極大的磨礪與鍛煉,抗戰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轉盛的重要轉折點,更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起點。
中國14年的抗戰,逐漸形成正面戰場和敵后游擊戰場,兩個戰場互相呼應,成為亞洲大陸打敗日本的主戰場。中國最早舉起反侵略的旗幟,揭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中國抗戰牽制了日本的結盟戰略。中國抗戰使日本無力“北進”,也遲滯了“南進”步伐,為盟國的反法西斯戰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中國有力地支援了東南亞、太平洋和歐洲等多個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獨有的貢獻。羅斯福多次贊揚中國:“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對于在裝備上占極大優勢的敵人進行了差不多五年堅決抗擊所表現出的頑強,乃是對其他聯合國家軍隊和全體人民的鼓舞。”
在抗戰中,中國的國際地位完成了由邊緣走向中心的重要轉折。中國與蘇美英一道發起多個重要國際會議,重新設計和創建新的國際秩序,奠定了抗戰勝利后的大國地位。1942年1月1日,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中國的抗戰成為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重要一環。1943年10月30日,《中蘇美英四國關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確立了中國在未來的聯合國組織中與蘇美英同等的特殊地位。抗戰期間,中國在不懈努力下廢除了與外國侵略者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領土,洗凈了自鴉片戰爭以來沉積百年的喪國恥辱,中國在血與火的戰爭中維護了國家領土的完整與民族的尊嚴。
抗日戰爭重塑了民族精神。“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全面抗戰時期,無數中華兒女共赴國難、為國捐軀,他們將自己的前途、命運緊密地與國家危亡相連接。東部工廠的千里西遷,百所高校到后方去的跋涉,數千南洋技工犧牲在滇緬公路……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到達空前的程度,國家意識和民族認同成為國人心中永不傾倒的長城。
抗戰也鍛造了民族新的領導力量。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各階級、各民族人民團結起來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并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其領導人民力量的發展和壯大,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1937年9月的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中國共產黨先后在華北、華中和華南敵后戰場開辟和創建了19塊敵后抗日根據地,廣泛開展游擊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戰力量逐漸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骨干和主力。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內大搞民主與民生建設,如抗日根據地政府人員的構成施行“三三制”原則,開展“精兵簡政”和“減租減息”運動等,將抗戰與民主有機統一結合,推進了抗日根據地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這些有益的實踐與探索,使得抗日根據地成為長期支持游擊戰爭的堅強陣地,成為抗日民主建設的典范。抗日戰爭對中華民族新的領導力量的鍛造,使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近代以來深陷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重大轉折。
(作者為上海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會會長、上海師范大學教授)
鏈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code=whb&date=2025-07-05&id=445980&page=8
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