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慶
1839年,《德意志電訊》雜志連載《烏培河谷來信》。這篇批判宗教虔誠主義、揭露資產階級面貌的通訊材料,一時間掀起巨大的社會反響。這是青年恩格斯基于自身調查研究經歷而寫下的一篇“試水”之作。
17歲時,恩格斯到父親的公司當辦事員,在業余時間練習寫作并投稿。在《烏培河谷來信》中,青年恩格斯對這一區域普通人的生產生活、宗教信仰、學校教育等情況等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觀察與記錄,展現出關注現實、關愛他人等天賦。他以卓爾不群的獨立思考和深邃洞察,批判了宗教虔誠主義與資產階級合謀為剝削辯護的現實。
文章刊發后,引發一系列反響。有雜志予以好評,但也有人進行無理抨擊。恩格斯解釋,《烏培河谷來信》是通過自己的親身調查,根據真材實料所作出的描述和分析,是無可辯駁的科學分析。他奉勸那些憑空捏造,罔顧事實的人,要多去實地調查后才有發言權:“我在烏培河谷度過的時間大概比您多一倍;我在愛北斐特和巴門住過,并且具備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去仔細觀察各階層的生活。”
在歐洲,恩格斯把調查研究作為自己對所觀察事物擁有“發言權”和“決策權”的有力支撐;在中國,毛澤東則進一步把調查研究上升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層面進行哲學思考,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調查研究方法論。
1927年4月,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在漢口長江書店出版,瞿秋白撰寫序言并強調“中國的革命家都應該讀毛澤東的書”。接著,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刊物《共產國際》俄文版和英文版也轉載了這篇調查研究報告。當時的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英文版編輯布哈林稱贊,這份報告“簡明扼要,發人深省”。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反對本本主義》是毛澤東系統全面論述調查研究問題的文章。它的原題名為《調查工作》,寫于1930年5月。在這篇文章里,毛澤東號召大家把中國的實際情況搞清楚,強調“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指出“那種不開調查會,不作討論式的調查,只憑一個人講他的經驗的方法,是容易犯錯誤的”“那種只隨便問一下子,不提出中心問題在會議席上經過辯論的方法,是不能抽出近于正確的結論的”。
今天重讀《烏培河谷來信》《反對本本主義》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品,可知中央八項規定第一條要求“改進調查研究”與“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的深刻論斷極具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淵源與實踐傳統。
(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
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448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