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非
上海市歐美同學會顧問
上海師大外國語學院教授
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上海分會會長
眾所周知,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也是最能代表我國的稱號,她的英譯名叫China,首字母須大寫,若小寫的話,china便是“瓷器”的英文譯名。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china是在瓷器問世之前就存在的英文單詞。英語里有個詞chinaware,分開來看,此詞義為“中國瓦”。凡以土燒制成的陶土器皿,古代皆稱“瓦”。China放在ware之前,表明產地,可知China原來無“瓷器”一義。后來省略ware,首字母小寫,簡稱瓷器為china。16和17世紀時也曾出現過chiney、cheny和cheney等拼法,英語可能從波斯語中借用了表示這類瓷器的詞匯。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語譯名為: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前面要加定冠詞the,首字母要大寫,虛詞of除外。中國的全稱和簡稱的英語縮寫形式分別是:PRC,P.R.China;CN,CHN。
英語的中國為China,法語中是Chine,拉丁語則是Sina。這些也是世界上使用頻率較高的語言,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特征,發(fā)音都接近漢語的“秦”,所以,因“秦”而來的說法還是頗有說服力的。秦朝,首次實現華夏大地大一統(tǒng)局面,語言文字、度量衡等也都統(tǒng)一了,不僅對中國歷史產生巨大影響,在世界歷史上的震動也是響當當的。
梵語中,最早稱呼中國的詞是Ci^na-stha^na,所以古時候印度人稱中國為chini,也是“zhina”(支那)一詞的來源。唐宋時期古代僧人從印度取來梵文經書轉譯漢語過程中直接音譯的,也作為脂那、至那、震旦、振旦、真丹等說法。古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都曾用“cina”來指稱中國。“支那”一說最初并無惡意,從當時相關記錄來看,這個詞其實還帶有尊稱中國的褒義色彩,在印度語中含有智慧之意。后來,支那逐漸成了近代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蔑稱,現在日語正式稱呼我國為“中國”(ちゅうごく,Chūgoku)。至于梵文中為什么這么叫,專家考證的結論還是來自于“秦”。所以,實際上是兜了一個圈子,印歐語系中China是來自梵語中“秦”的發(fā)音。
無論是英語直接采用“秦”的發(fā)音制造了China這個詞,還是通過梵語中“秦”的發(fā)音創(chuàng)設了這個詞,China與“秦”的關聯(lián)度非常之高。
那么,漢語“中國”的本源涵義到底是什么呢?“中國”二字最早出現在一個叫“何尊”的青銅器上。何尊是西周早期一個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制作的祭祀器具,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zhèn)。“何尊”底部鑄有12行共計122個字的銘文,其中有一句話是:“余其宅茲中或(中國),自茲乂民”。就是說:“武王在消滅商朝以后,昭告天下,我將居住在這個中國,就以中國這個地方為中心,治理天下四方的人。”實際上,銘文中的“中國”并非現在“中國”的意思,而是指當時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即當今河南洛陽一帶。“中”字是中間、中心的意思。此后,“中國”的詞義又逐漸衍生,指代諸夏(區(qū)別蠻夷)、天子直轄地區(qū)、中原王朝等涵義。值得一提的是,歷代中原王朝從未用“中國”一詞作為國號或朝代名的,只有地處西南的大理國曾在公元1095年叫過“大中國”,1096年“大中國”國號被段正淳所廢。
周武王克商后,為了有效統(tǒng)治殷商遺民,便在鎬京和商朝都城殷之間選定洛邑作為新都進行營建,由于在當時人們的地理認知中,“八方之廣,周洛為中”,所以,稱洛邑為“中國”無可厚非,其實也符合自古以來“處中以領四方”的治理模式,即“中央之國”(國的意思是城圈,而非國家)。在我國古代,通常將中原之外的區(qū)域稱之為四夷,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而中國則為四夷之中心,在古人心中有著絕對的地位,他們認為中原地區(qū)的人比四夷的人更加高貴,正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具有建旗立標的意向和強大的中央向心力,靠的是政治與禮法,萬國之和,文明中國。
“國”字在古代有多達四十多種寫法,最早的國字就是“或”,標示一個人扛著武器保衛(wèi)城池,守護土地。武王口中所說的“中或”就是“中國”二字的前生,指的是“中央之城”,處于世界四方之中心,于是便稱為“中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逐漸轉變?yōu)槿A夏文明覆蓋之地的代稱,中國人也成為華夏民族共同的名字。
其實,“中國”二字不止一次在諸多歷史文獻中顯現,比如《詩經·大雅·民勞》: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中國,以為民逑。惠此中國,俾民憂泄。惠此中國,國無有殘。
此詩中出現了四次中國,指的就是地理概念和居住在中原的人,即華夏民族。
再比如《說文解字》中有這么一句話:夏,中國之人也。而在《史記·武帝本紀》中也有這么一句話: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同理,上面出現的中國也并非特指某一個“國家”,而是指在華夏或中原大地上建立的政權,也是區(qū)域之義。
除了典籍記載,“中國”二字還出現在一件特殊的文物上面——國家一級文物漢代織錦護臂。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在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尼雅遺址的古墓中發(fā)現該織錦,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fā)現之一。織錦長18.5厘米,寬12.5厘米,上織八個篆體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屬于一次占卜的結果記述。這八個字出自《史記·天官書》:“五星分天之中,積于東方,中國利;積于西方,外國用(兵)者利。五星皆從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致天下。”此話意為:“金木水火土”五顆星同時出現在東方上空,有利于中原作戰(zhàn),此處“中國”指的也是中原區(qū)域。
近一段時間,有些國外網民對于“中國”為何叫“中”國,充斥諸多嘲諷和誤解。他們認為中國自稱為“中央之國”是盲目自大的表現。遠古時期的“中國”只是個地理方位詞匯,而如今的“中國”一詞,其內涵早已發(fā)生變化,如有人依然把“中國”的涵義解釋為“中央之國”,顯然是個落伍的歷史白丁。
盡管“中國”一詞在歷史上被廣泛使用,但真正上升為國家名稱,卻是在1912年元旦。辛亥革命終結了封建帝制,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又將“中國”的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涵義。
當然,那時的中國,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并非世界之中心,就連都城南京以及后來的北京也并未處在中國實控疆域的居中位置。而如今“中國”一詞不再是地理概念,它成為一個有著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國家概念。
有趣的是,“中國”“中國人”“中文”等概念在各種語言中或者在特定的文化和歷史語境中有眾多不同的詞匯和表達法,簡介如下:
1. Sino:確切來說,這不是一個單詞,而是一個前綴,在學術界常被用來指代中國,尤其在探討國際關系、歷史和文化時使用,常用于復合詞中,例如“中美關系”,即Sino-American relations;“漢學”叫Sinology;Sinosphere:中華文化圈;Sinopec:中國石化。Sino其實也是“中國”的古稱,源于Cin(秦)的發(fā)音,被波斯人帶到西方。
2. Cathay:Китай是俄語中對中國的叫法,源于“契丹”音譯。不僅俄羅斯,包括烏克蘭、中亞突厥語系國家、葡萄牙語以及古西班牙語的國家,均用“契丹”作為中國一詞的來源。契丹人創(chuàng)建的遼朝曾輝煌一時,受此影響,蒙古人南下時稱呼中國北方為契丹。橫掃歐洲之時,“契丹”之稱又被蒙古人帶到歐洲,其在東歐影響甚廣。另外,蒙古語中,內蒙古已將中國、中華等作了調整,而蒙古國稱呼中國“契塔特”仍然來自“契丹”。由于稱“契丹”的各語系在世界語言中影響力很高,于是英語中對中國的一個雅稱就由Khitan(契丹)演變而來,這就是Cathay,英語語系的文學家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常用此詞指中國。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頻繁使用此詞,成為當時歐洲對中國的一種流行稱謂。同樣,漢語也引進這個詞,譯成“國泰”,例如,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上海)華懋飯店:Cathay Hotel。
3. Sina:源自拉丁文的中國Sino,在拉丁語系中,Sino即為“中國”的對應表達。
4. Cina:源自古代印度梵文,是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之一,隨著佛教廣泛傳播,此詞逐漸被多種語言所音譯或借鑒,如波斯語的Chīn,阿拉伯語的Sīn,拉丁語的Sinae。
5. Serica:為古希臘語的Seres(賽里斯人)的變體,古羅馬文獻中就用Serica(賽里斯國)來指代中國。因中國所產的絲綢備受西方珍視,故獲此稱,意即“絲綢之國”,充分彰顯絲綢在古代中國與西方貿易中的核心地位。
6. Sinic/Sinitic:這兩個詞均指代中國的或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同時,漢藏語系作為漢語的一種分類,也涵蓋了中國的多種語言。
7. Chini:這是波斯語的詞匯,與梵語的Cinah相同,義為“中國人”,均源自漢語“秦”字。
8. Mandarin:源于西班牙語,義為“中國官員”,還特指中國官方標準語言——普通話。
9. Chinese:涵蓋多層意思,包括“中國的”“中國人的”“中國人”“漢語”和“中文”。從構詞角度看,“Chin+ese”中的“Chin-”源于“china”,而后綴“-ese”常表示東方的人或語言。值得注意,我們應避免使用帶有貶義性的詞匯,如Chinaman和Chink,它們帶有明顯的侮辱性。
10. 秦人:在古代,外國人有時會用“秦人”來稱呼中國人,這體現了秦朝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秦朝的國號“秦”,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了多種音譯形式。
11. Celestial Empire:為“天朝”的意思,celestial表示“天上的”,例如celestial bodies就是“天體”,這個說法來自清朝時期,中國自稱“天朝上國(Celestial Dynasty)”,常見于19世紀西方文獻,現多用于歷史語境或略帶調侃。
12.Middle Kingdom/Central Kingdom:直譯“中央之國”,源自“中國”的字面含義。
13. The Red Dragon:冷戰(zhàn)時期西方對中國的隱喻性稱呼,屬于政治修辭,帶有負面色彩。
14.The Orient:網友常把中國稱為“東大”,筆者覺得The Orient是最近接“東大”的英文說法。雖然The Orient廣義指東亞地區(qū),但因為中國是東亞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名副其實。歷史上,西方也常用The Orient代指中國,不過,此詞帶有西方中心主義的視角。
15. Beijing:西方媒體和政治人物常用Beijing(北京)來指代中國,這是政治語境中的語用習慣,即用首都來指國家,如用Washington指代美國,用Moscow指代俄羅斯。
16. 華夏:朝代國號,歷史上不同朝代的正式國號常被視為“中國”的代稱,例如:漢、唐、宋、明、清等。又如“漢人”“唐人街”。古代中國人自稱“華夏”,這是一個蘊含文化和地域概念的稱呼。英語音譯為Huaxia,直接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文化認同和自我稱呼。如《左傳》中“華夏,中國也”。
17.中華:強調文化與地理的統(tǒng)一性,如“中華民族”。
18.九州:源于《尚書·禹貢》,代指古代中國的行政區(qū)劃。
19.神州:帶有神話色彩的稱呼,如“赤縣神州”,出自《史記》。
20.中土/中原:指代黃河流域的核心區(qū)域。
從何謂“中國”到何以“中國”,便知道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這就是中華文明!
鏈接地址: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168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