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該如何繼續堅守指引實踐的初心和深入現場的取向,又該如何根據新時代要求和教育主體與教育場景的變化創新議題,是教育心理學研究者必須直面的新課題。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場景中學與教的心理與行為規律的學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在學習引介西方理論的同時,秉持指引教育實踐的初心和深入教育現場的自覺,在提出本土議題、構建學科體系、助推課程改革等方面,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形成獨立研究品質。但毋庸諱言,一段時間以來,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出現了某種脫離教育實際、遠離教育實踐的傾向,整體上對教育變化的敏感度不高、對教育實踐的指導性不強、對教育改革的引領力不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對教育心理學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需求。在新時代,我國教育心理學研究該如何繼續堅守指引實踐的初心和深入現場的取向,又該如何根據新時代要求和教育主體與教育場景的變化創新議題,是教育心理學研究者必須直面的新課題。
堅定價值初心
教育心理學研究是因教育而存在、為教育而生長的。將基于科學研究獲得的循證研究成果用來指引教育實踐,是教育心理學研究最根本的目的、價值和初心。教育心理學自誕生以來一直存在兩種對立的學科性質觀點:基于科學主義的研究者認為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分支之一;基于人文主義的研究者則認為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與教育學交叉的獨立學科。但無論是“分支說”還是“獨立說”,都認同它的目的在于通過探索和解決教育中的心理學問題,揭示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為教育實踐提供先進理念、基本原則、科學依據和具體方法。只有堅守初心,教育心理學研究才會迎來蓬勃發展、贏得自身地位,一旦偏離甚至背離這份初心,教育心理學研究就會在發展中遭受挫折,進而喪失獨立品格。
新時代教育心理學研究必須更加堅定指引教育實踐的初心。指引教育實踐,包括三個層面的豐富內涵:一是對現實教育教學實踐的具體指導。一切教育實踐必須依據和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對教育場景中學與教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揭示正是教育心理學獨特的研究對象。教育心理學研究要發揮發現、描述、解釋和干預功能,致力于優化學生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個性發展,致力于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教師的培養和成長。二是為教育改革和學校變革提供前瞻性引導。教育改革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動力,國家和區域教育改革最終都要在學校層面并通過學校變革才能落地。教育心理學研究要致力于揭示改革和變革各方主體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為新時代教育改革、教育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和前瞻預測。三是在價值層面引領教育理念和時代精神。教育心理學研究所具有的關注關懷人的價值取向和求真求實的科學稟賦,正與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價值理念相契合,甚至可以引領、創造時代精神。
堅守教育現場
堅定初心,落實在行動上就要堅守教育現場。早在教育心理學誕生以前,裴斯泰洛齊就提出“教育心理學化”思想,后經赫爾巴特等一批教育思想家的倡導而成為一股教育思潮。嗣后,詹姆斯、杜威等心理學家積極推動心理學解決教育實踐問題,使心理學的教育應用價值受到重視。20世紀初,桑代克雖然推進了教育心理學的科學化和學科創立,卻背離傳統、遠離課堂和教育實踐,導致教育心理學一度陷入發展困境。20世紀中期,以布魯納領導的課程改革、贊可夫主持的小學教育體制改革等為標志,教育心理學研究重新回歸教育。歷史啟示我們,教育心理學研究者只有躬耕教育實踐、深入教育現場,才能在教育實踐、教育改革中發揮應有作用,才能真正贏得教育的尊重。
以史為鑒,新時代教育心理學研究必須更加自覺堅守教育現場。教育現場,是以人為目的、以人為行動主體、由人的心理和行為構成的教育場景,包括日常的教育教學、教育改革與學校變革、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等豐富場景,這些都是以揭示教育場景中學與教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為研究對象的教育心理學研究必須堅守的現場。堅守教育現場,才能感受鮮活的教育現象,發現客觀的教育事實,體驗真實的教育生活,才能不忘初心、堅定研究“心力”。堅守教育現場,要求研究者要勤練“腳力”,走出書齋、下移重心、走進師生生活、沉浸教育田野。也唯有如此,才能涵育“腦力”,從現實的教育現象、現實的人的教育活動方式去整體把握教育實踐的完整圖景,去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構建理論、揭示規律。堅守教育現場,本質上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基本要求在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的具體體現,因而也是必須堅守的研究方法論。
堅持拓新議題
新時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既要在價值上堅定初心、在方法論上堅守教育現場,又要以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改革發展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為指導,根據教育需求、教育主體和教育實踐的變化而積極應變、主動創新。其中,拓新研究議題是新時代教育心理學研究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一是從教育主體方面拓新研究議題。學習者和教育者是最重要的教育實踐主體,以往教育心理學研究更多關注兒童青少年的學習心理研究,并成為經典和基礎的教育心理學基本內容,而對嬰幼兒、成人學與教的心理規律研究相對缺乏。鑒此,要主動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幼有所育”“辦好學前教育”以及“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等要求,加強嬰幼兒教育心理或早期教育心理和成人教育心理的研究,形成能指導生命全程學與教的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興國必先強師,從教師認知與能力、教師情感與人格特征、教師職業發展與心理健康、教師培養的心理學規律等方面,加強教師心理和教師教育心理研究,是新時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者的重要責任。二是從教育空間方面拓新研究議題。長期以來,教育心理學研究主要聚焦學校教育空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社會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今天的兒童青少年是網絡原住民。為此,教育心理學研究必須拓展研究視域,廣涉教育空間,將家庭教育心理、社會教育心理和網絡教育心理納入重要研究議題,并與學校教育心理研究相互銜接、互為補充,形成能指導全系統教育實踐的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三是從教育內容方面拓新研究議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然而,教育心理學研究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紅色文化教育等的學與教的心理規律方面還缺乏系統、深入研究。黨和國家教育發展戰略迫切需要教育心理學研究者在立德樹人教育心理研究方面推出系統、原創性成果。四是從教育環境方面拓新研究議題。今天的學校和教師身處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教育改革和學校變革是根據教育內外部環境變化進行的適應性更新,教育心理學研究理應成為教育實踐的理論支柱。教育體制改革、招生制度改革等關涉千家萬戶,因而,研究者還需要跳出微觀視角,將教育焦慮、教育公平、教育扶貧等教育社會文化心理納入研究議題,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事業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