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了更好地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必須增強文化自信,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品格,提振民族復興的精氣神。文化自信折射出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過程中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生活的、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因此,增強文化自信,不能坐而論道、流于表面,而要緊扣文化生活的內在規律和深層邏輯,統籌操作,久久為功。只有在文化實踐活動中尊重實際、面向生活、貼近人民,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整體謀劃和持續推進,才能切實增強文化自信,為進一步振奮中國精神、匯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增添精神動力、文化營養和價值支撐。當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增強文化自信。
第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離不開客觀現實基礎,離不開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為“精神支柱性”的自信,對于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應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不斷彰顯。當代中國正在經歷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在社會利益多樣化、社會思想復雜多變的形勢下,人民在長遠、全局和整體利益上趨于一致,但局部與眼前利益方面卻存在差異。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進一步夯實了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整體利益、長遠利益。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中國夢進一步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力量、共同理想信念和價值訴求,同時又最大限度地包容和整合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景,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體會到民族復興與提升個人幸福感獲得感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更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共同奮斗的磅礴力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第二,在文化創新中增強文化自信。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承是辯證統一的,文化創新是文化傳承的內在要求,文化創新離不開對傳統文化進行闡發、挖掘和轉化,以釋放其中蘊藏的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力量。固步自封、毫無創新意識地對待傳統文化,難以使其活在當下,更無法真正傳承下來。明者因時而變,一個民族沒有創新就沒有其特色和靈魂。我們應在厘清中國文化根脈的基礎上,以文化創新增強文化自信。在此過程中,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反對抱殘守缺、自絕于時代地對待文化遺產,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以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開放情懷,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必要的甄別篩選,剔除文化糟粕和落后內容,提煉精華并進行現代轉化與發展,從而凝練出具有時代感和實踐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相適應的新的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深厚資源。文化創新的基本方法在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傳承中創新、創新中傳承;對待中西異質文化,要以我為主,立足國情,學習先進,為我所用。
第三,在文化交流中增強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信不是自我封閉,而是以文化自覺和文化交流為重要方式。進行文化交流,首先要有文化自覺。費孝通認為,每個民族都存在著如何去認識民族自身文化的問題。文化自覺不是抱殘守缺,而是在對文化的思考和批判基礎上形成的對本民族文化的一種積極肯定的評價與認知。沒有充分的文化自覺,往往會導致文化自大或者文化自卑。另外,文化交流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條件。文化需要在廣泛而多樣的交流互動中確立自信,它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中華文化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化,也是同其他文化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化,和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進行交流互鑒才會更好地增強文化自信。因此,我們應加強多層面的文化互動,與世界各國積極開展友好的文化交流和對話,為豐富和滋養中華文化提供多種有益資源。在對待中西等多種不同文化問題上,應秉持和而不同,倡導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求同存異,互相借鑒各自優勢;和合共生,探求不同文化的共同繁榮發展。這既可以為本民族文化發展提供正確的、共贏的路徑,也能促使本民族文化在頻繁的交流互動中不斷提升自身發展能力,從而更好地增強文化自信。
第四,在廣泛傳播中增強文化自信。當前,隨著互聯網等現代媒介的迅速發展,文化傳播平臺日益表現出大眾化、網絡化、日常生活化的特征。大眾傳媒極大地更新了文化傳播方式,甚至影響了文化的發展方式,已成為在現代社會中形成和傳播文化的重要力量。當前,應積極發揮各種網絡技術平臺和新傳播方式的作用,將其作為主要的傳播媒介和載體,實現文化與現代傳播技術的有效融合,進而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良好的傳播載體。具體來說,應靈活多樣地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民眾喜聞樂見、能夠切身感受的、新鮮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貼心的傳播方式使文化走進群眾內心深處。此外,可以借助三微一端、綜藝節目、展演活動、紀念活動和儀式禮儀活動等傳播社會主義文化,增強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第五,在打造文藝精品中增強文化自信。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文藝精品可以使人們從中感悟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藝作品培育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獨特優勢。一部文藝作品的價值深度和思想境界如何,關鍵是看它能否藝術化地表現文化價值立場。在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過程中,應善于運用各種文藝形式,通過生動感人的故事、形象、表演、語言、旋律、筆墨等豐富多彩的藝術表達方式,傳遞文化的真善美和正能量,啟人心智、升華道德、激發情感、提升境界,彰顯文化自信,筑牢大眾的文化認同。廣大文藝工作者應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堅持德藝雙馨的要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要求全力打造文藝精品,以豐富的思想內涵和高超的藝術特色彰顯中國文化精神和文化價值,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第六,在發展文化產業中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助于為增強文化自信奠定物質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在注重文化事業發展的同時重點發展文化產業,是增強文化自信的時代要求。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擁有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在新時代如何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打造享譽世界的文化品牌,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課題。為此,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抓機遇、補短板、增優勢,不斷提升文化產業水平。一是定位準確,積極關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立足中國實際充分挖掘文化發展潛力,彰顯文化獨特價值內涵,培育特色文化產業,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實現文化產業大繁榮大發展與提升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的“雙贏”;二是路徑清晰,注重搭建多層次平臺,增強文化產業動能,注重項目設立和特色牽引,聚人才、強保障、重服務,激活文化產業“一池春水”;三是保障有力,注重整體創新、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發展新業態,提高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現實保障和物質載體。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鏈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I2MzY0MQ==&mid=2650181837&idx=1&sn=2de3104fe940aad1729126b753bdcbcb&chksm=87d8a4bbb0af2dadc8b6e430a7a099abfd62b44dae908eb9cd5c8d3bff8ac22e70511fe0ab2f&mpshare=1&scene=1&srcid=1015ItCY75Q5VzvdT1xFTUZ2&sharer_sharetime=1571108925292&sharer_shareid=ad9456631e80e79695414470dd3f2475&key=db5072f939534d61f6ab9e9b4feae18bb810b1d99ffea273043e00b33619bf91a359527386501770950d332da6d924b5f2f1f3323ac9f988ee507cec38aa0b72ae31298ca19397c3dd7a36b460458678&ascene=1&uin=MTA0NzE4NzYyNw%3D%3D&devicetype=Windows+10&version=62060833&lang=zh_CN&pass_ticket=lvSEMbEHDyEc%2FwHV2OWBy8UMLe6putdIlGro2XhLjR6bwFCO1haIUMB%2Bg%2FaPiY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