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注:文中硬核防疫指不理性不科學之行為)
蘇令銀,男,中共黨員,現為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師范大學經濟倫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師范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2009年獲上海市首屆“陽光學者”稱號。兼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青年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倫理學會青年倫理專業委員會理事、上海倫理學會理事。曾赴美國康涅狄格州立大學作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倫理、機器人倫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在《光明日報》、《馬克思主義與現實》、《倫理學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等報刊雜志上發表論文30余篇,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等6項。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4項。曾于2006、2010年兩次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讓中華民族經受了一場嚴峻的考驗。各級共青團組織和廣大團干部、團員青年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序參與防控工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堅實的青春力量。回顧歷史,在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應援汶川等突發公共事件中,共青團組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挺身而出、英勇奮斗、扎實工作,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以多種方式投身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中,進一步形成了具有學校共青團特色的突發公共事件應對策略。
共青團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使命與責任
團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共青團是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團組織。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共青團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帶領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書寫了無上光榮,用事實和行動莊嚴宣示:堅定不移跟黨走就是我們的初心,為黨和人民不懈奮斗就是我們的使命。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中,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要堅決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要求,始終堅持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為前進方向。
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根本要求
共青團組織的本質是政治組織,政治性是共青團的第一屬性。政治性的內核是黨性,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是當前的重大政治任務。在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斗爭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黨旗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高高飄揚。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共青團組織要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要求,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服務大局敢奮斗是時代召喚
共青團作為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真正的戰斗力、生命力植根于共青團員的先進性之中,體現在每個共青團員身上。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要充分發揮青年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在網絡輿情、志愿服務、先鋒示范等方面,組織動員青年服務大局、奮戰在前。同時,要將各級團組織聯防聯控的先進經驗做法、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正面典型個人及感人事跡等第一時間進行宣傳,凝聚起眾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
團結青年受教育是力量源泉
疫情防控阻擊戰是最好的課堂。要加強政治引領,強化理想信念、民族精神與國家精神教育。疫情防控阻擊戰是一場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教育的生動實踐。要引導青年認識到疫情防控阻擊戰本質上是一場人民戰役,是一場全員戰役,要緊緊依靠人民,依靠每個人的參與。要進一步加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迎難而上的奮斗精神教育,有效引導、甄別輿論、科學判斷。更要引領青年相信黨、依靠黨,聽黨話,跟黨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到打贏一場空前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去。
辯證地認識學校共青團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挑戰與機遇
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來認識學校共青團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應對,不僅應該看到突發公共事件對學校共青團工作的挑戰,更要看到黨和政府以及全國人民投身到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斗爭,正是激發和樹立青年學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大好機遇。
校園疫情防控的挑戰
在應對公共突發事件中,學校共青團面臨的形式是嚴峻的,主要體現在:其一,學校人口密度大,學習、生活、飲食等較為集中,在公共衛生事件中,若防治措施不力,極易形成大規模大面積傳染和擴散,是突發公共事件應對和防治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區域。其二,青年學子群體思維較為活躍,信息來源途徑廣泛且復雜。在突發公共事件涉及到健康和生命的問題上,思想、情緒容易出現波動。在相對封閉校園環境中,思想容易受社會輿情干擾,若引導不及時,很可能導致青年學子思想波動。其三,青年學子來自全國各地,每一個學子身后都是一個家庭,他們的健康和安全牽動著千家萬戶,關系到整個社會穩定的大局。若學校處置不當,或將引起社會的驚恐、焦躁等非理性情緒,形成心理障礙,甚至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安定團結。
校園疫情防控的機遇
校園疫情防控為學校共青團的政治引領工作增添了重要機遇,為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的教育引導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工作空間。其一,從教育心理學的視角看,突發社會公共事件使受教育者處于最佳的教育情境之中。身處突發公共事件中,青年學子親身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和巨大力量,進一步激發了他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其二,在突發和危急的特殊時期,一般情況下不凸顯的道德品質,會以突出的、強迫的、不容忍受的方式躍入人們的視野。在應對突發事件的斗爭中,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人民群眾、第一時間挺身而出的共產黨員、舍小家為大家的醫務人員、沖鋒陷陣英勇奮斗的人民子弟兵、默默奉獻的城市保障人員等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跡,成為了青年學子的現實榜樣,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優良品質將深深扎根青年學子的內心。其三,人們對其自身所經歷的事情的感受比他們所接受的教育的影響更深刻。學校共青團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中,發揮青年學子的主體作用,通過親友榜樣、志愿服務、秩序維護、心理疏導等多種形式讓青年學子在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直接參與到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中,展現他們的責任與擔當,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引導的生動實踐。歷史上,青年學子在經歷了重大公共事件后發生思想觀念的重大變化,進一步樹立大局意識、堅定政治立場的事情不勝枚舉。
學校共青團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應對策略與實踐路徑
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學校共青團要始終堅持政治引領、協助做好輿論引導、充分發揮紐帶作用、有序開展志愿服務、創新校園活動形式,充分分析過去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工作的策略和經驗,探索和總結適合當下形式的應對策略與實踐路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探索線上工作新載體,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弘揚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正能量、激發青年學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
始終堅持政治引領,創造三全育人環境,激發青年學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巨大熱情
黨旗所指,團旗所向。學校共青團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過程中,要在思想和行動上與黨和政府保持一致,這離不開各級黨組織的指導、學校各相關部門的協作、專家教授教師的支持、各級團組織、團干部、團員青年的切實行動。學校共青團要在突發事件的應對中考察青年學子的政治素質、宗旨意識、全局觀念、擔當精神,識別一批表現突出、貢獻卓越的青年,鼓勵其中未遞交入團申請書的優秀青年火速遞交入團申請書;優先發展表現突出的入團積極分子成為共青團員;推薦團員中優秀的入黨申請人成為入黨積極分子;推薦團員中的入黨積極分子成為黨的發展對象。要將青年學子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教育、訓練、考驗融入到“青年大學習”“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日常教育體系中,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引導與積極應對突發公共事件高度統一起來。
協助做好輿論引導,用好學校新媒體矩陣,發布權威信息,宣傳感人事跡,弘揚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正能量
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輿論引導的作用, 新華社、人民日報社、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構建了立體的輿論網絡,主流聲音鮮明、響亮、有力。學校共青團要主動協助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用好學校新媒體矩陣,形成學校共青團輿情網絡,全面及時準確發布權威信息,協助澄清事實,引導青年學子不傳謠、不信謠、打好網絡“情報戰”:要發揮高校學科優勢,做好危機管理、疾病防治、心理疏導等科學應對方法的科普工作,充分發揮“95后”“00后”在新媒體產品設計、制作、傳播等多方面的優勢,通過短視頻、長圖、互動推文等多種方式,打好網絡“科普戰”;要充分挖掘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凝聚起青年學子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打好網絡“信心戰”。
充分發揮紐帶作用,積極聯系溝通青年,穩定情緒、增強信心,做好青年學子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基層團組織是團的組織和工作體系的“神經末梢”,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學校共青團要堅持引領凝聚走在前,建立起“學校團委——基層團組織(二級學院團委、團總支)——團支部——團員青年”四級青年溝通體系,確保黨和政府、學校等相關重要信息可以在學校團組織到青年團員之間有效、快速、準確地完成雙向傳遞,保證學校共青團第一時間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中掌握團員思想、行動、心理等全面情況;要暢通青年學子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渠道,運用新媒體傳播、校園網絡、談心談話、宣傳手冊等多種方式,聯合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等專業力量,針對青年學子面對突發公共事件可能產生的心理偏差進行精準施策,有效疏導,穩定情緒、增強信心,做好青年學子的堅強后盾。
有序開展志愿服務,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統一指揮,統籌協調,廣泛動員青年學子貢獻青春力量
統一指揮,統籌協調青年志愿者組織和青年志愿者投身到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斗爭中,是學校共青團組織發揮作用的重要工作載體。學校共青團在開展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志愿服務的過程中,要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嚴格落實學生志愿者的相應防護措施,依法購買必要的保險;要根據青年學子的專業能力和服務能力,科學設置志愿者崗位和服務時長;要運用好網絡新媒體開展形式多樣的線上志愿服務活動和公益活動,如:“停課不停學”線上課程輔導、社區情況電話訪問等,廣泛動員青年學子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中貢獻青春力量。
創新校園活動形式,探索線上新載體,開展積極向上、貼合實際、有助身心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
組織開展有效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樂觀心態,合理疏導內心恐慌,培養學生集體觀念,強健學生身心體魄。學校共青團要根據事件對于學校的實際影響和現實情況,創新校園活動形式,尤其關注新生、畢業班等青年群體的實際需求,探索校園文化活動線上線下新載體,如: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期間,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學校共青團組織學生線上繪制漫畫、海報傳遞正能量。非典期間,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百名學生用橡皮泥現場創作共同完成“共塑愛心”的心形雕塑送給抗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北京大學利用網絡開展“十佳健康宿舍”評選活動、北京師范大學開展“勤快一點,干凈一點,抵抗非典”校園清潔活動等;要激發學生樂觀心態,鼓勵學生強健體魄,安全開展校園體育活動,如: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期間,華東師范大學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身大數據平臺建設研究”的重要成果——KDL體育與健康課程,轉化為青年學子在居家隔離期間的室內運動攻略、上海體育學院90后女教師自編“居家健身操”……通過安全的途徑和方式,鼓勵青年學子適度鍛煉、增強體質,以健康的身心應對突發事件。
結語
突發公共事件往往是無法預知的,而對于學校共青團而言,總結分析過去工作的實踐經驗和不足,形成科學有效的應對策略才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堅實保證。學校共青團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中去,發揮組織優勢,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學子,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聽黨話、跟黨走,肩負青年學子的使命和責任,向祖國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時代答卷。
作者:上海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團委書記,上海團市委學校工作部掛職干部。
來源:本文于2020年02月06日發表于文匯報APP。
鏈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tj/20200206/32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