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賈淑品,博士,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師范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兩項;省部級項目5項,出版專著兩部;在《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探討》等刊物發表論文60多篇,多篇論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轉載;曾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并獲“安徽省優秀教師”、“安徽省優秀思想政治理論教師”、“江蘇省青藍工程學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兼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列寧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等。
一、 對地方政府
公信力缺失現象的憂慮
每一次大型突發事件的爆發,對政府公信力都是一次嚴重的考驗。澳洲山火、武漢新冠肺炎、西藏地震、湖南禽流感,2020年好像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魔幻世界的大門被悄然打開了。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由武漢繼而席卷全國,當全國確診人數一再飆升,當湖北一線醫生在奮力搶救新冠肺炎患者,網絡上看到的卻是各種武漢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案例。當一個個政府官員被輿論推到風口浪尖的時候,也是政府因為公信力缺失被質疑、被譴責、被拷問的時候。
政府“公信力”也就是建立在對政府信任基礎上的社會對政治秩序的價值認同,社會對政府的信任,即社會組織、民眾對政府信譽的一種主觀評價或價值判斷。面對日益增多的確證病例和人民日益感受到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如何有效化解這次嚴重的疫情風險,緩解公眾的焦慮情緒,為公眾提供安全的生活保障服務,從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水平,是當前政府必須面臨的一項戰略課題。疫情風險的有效化解和處理直接關系到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和對政府合法性的認同。
二、 政府公信力是以大眾化方式實現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前提
政府的公信力是國家執政之基,政府的公信力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在一系列緊急事件中能夠代表人民,實現人民的訴求,靠自身的信用獲取的信任。它是群眾的情緒反映,但實質上卻取決于政府人員的一言一行。如果一個個地方政府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必然會遭到人民的懷疑與不信任,甚至遭到社會的唾棄,“報喜不報憂”隱瞞實情、踐踏民意的政府,必然會遭遇信任危機,而“只說不做”,用會議傳達會議,用文件落實文件的政府必然會遭到百姓的“基層需要的是口罩而不是口號”質疑,試想標語、口號滿天飛,卻不能解決一個口罩和一瓶消毒水,這樣的政府官員能夠得到人民的尊重和愛戴嗎?只有“言必信、行必果”的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與支持,其執政能力才有堅實的基礎。
政府公信力,是關乎政府的公共形象和行政效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也是以大眾化的方式實現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前提,有了政府公信力,我們的政府才能對人民群眾具有更強的凝聚力。比如黨中央在大年初一就召開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部署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工作,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僅僅十幾天時間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成,并開始收治患者。除此以外,還建立了方倉醫院、成百上千的醫療隊伍從四面八方馳援武漢,馳援湖北。河南政府執行力貼近群眾,和這次抗擊疫情中“硬核”的河南人民是分不開的,發動群眾,相信群眾,這才有接地氣、具有鄉土氣息的宣傳標語和大喇叭喊話,這也是河南政府公信力的表現;與一問三不知的黃岡衛健委主任、某些領導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溫州市市長的發言:全程脫稿,條理清楚,數據準確詳實,措施得當。
政府公信力強就能夠凝聚民心,集中力量攻克“戰疫”,辦大事、辦難事、辦成事。假如政府失去了公信力,猶如機器失去了發動機,即便有科學的組織架構、有精致的制度設計、有強大的人才隊伍,一切行政活動也很難順暢、有效地開展。道理并不難懂,關鍵在于作為各級政府是否將其道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毛澤東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共產黨人的宗旨,如果所有的地方政府都能時時刻刻想著人民,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信仰,那么,我們就能同舟共濟,眾志成城,抗擊新冠狀病毒這場戰“疫”一定會取得勝利。
三、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化解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價值引領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非常準確到位,當前的疫情大戰是對國家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很多地方政府和官員、黨組織都表現出了其能力的不足與欠缺,那么,如何在實際行動中獲取和鞏固公信力呢?在這場抗疫大戰中如何取得人民滿意的答卷呢?作為社科理論工作者,我們要做的就是厘清政府公信力到底源自于何處。
第一,政府公信力源自于人民的信任。怎樣才能獲得人民信任,就必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將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能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應該作為衡量政府工作的出發點,一些政府官員的思維方式真的要進行改變了!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面對艱險,奮不顧身地逆行到抗疫第一線,他就是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因而,他得到了人民的信任與愛戴;而與此相對應的卻是某些專家官員滿心想的可能是官位或其它的,草率說病毒“人不傳染人”“可防可控”,那么他們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了嗎?因為沒有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所以,不可能獲得人民的信任與愛戴。
第二,政府公信力源自于“實事求是”,即求真務實。其中“實事”即客觀存在的事物。在這次防疫戰中,我們必須承認事實,說出真相,遵循科學,尊重專業。我們更要重提實事求是,鼓勵全社會一起講真話,一起保護講真話的人,這是國家邁向現代化治理的基礎前提。“實事求是”和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是緊密聯系的,因為要想求到“是”,必須“從群眾中來”,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有智慧的,真正的英雄。武漢也是一個英雄的城市,九省通衢之地,打贏這場防疫攻堅戰,必須依靠武漢人民和全國人民。“從群眾中來”有助于形成領導正確的意見、決策。而領導的意見、決策是不是正確,檢驗的標準還是看能否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習近平指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讓基層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線。”這進一步說明了領導干部緊密聯系群眾的重要性。檢驗領導的決策是否正確,又要“回到群眾中去”檢驗,這樣才能求到“是”。孔武有力,國士無雙、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84歲的鐘南山再赴“前線”,就是為了“求是”,正是鐘南山院士發現了新冠狀病毒“人傳人”,而不是“可防可控”的事實。假如這次防疫攻堅戰不能保障人民的利益,民意得不到滿足,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脅,得不到保障,談何穩定發展呢?現在全國大中小企業,都進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方面要響應國家的號召,不能復工,宅在家里為防疫做貢獻,另一方面,又面臨著要完成訂單、房租、員工工資的壓力。國家的發展,必須以滿足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不能失去人民這個源頭活水,如果不能以人民的利益在為標準,社會發展失去持久動力。因此,唯有站穩群眾立場、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科學發展,政府才能不斷提升“信任指數”,進而實現中國夢。
第三,公信力還源于信息的及時與公開透明。信息的公開、透明也是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利益。信息公開透明了,人民才能正確有效地行動起來,與政府形成良性互動;同時,信息公開透明了,也才能更好地接受人民的監督,不至于在病毒大爆發的時候還舉行“萬人宴”,造成現在病毒肆虐的慘狀。特別是現在爆發的突發性公共事件,如果人們在第一時間發布真實可靠可信的信息,人民群眾就會主動隔離。
第四,政府公信力還源于制定與人民利益密切相關的制度保障。從表面上看,政府公信力好像表現為干部與群眾之間的人際誠信,而從本質上說,公信力是社會治理中人們與政府達成的契約,是社會對制度的信仰。因此,公信力的獲取與鞏固,干部的職業操守固然重要,但更多的還在于靠扎實的制度作為基礎保障。“樹立公信靠制度,制度公信看法治。”唯有法制健全并得到嚴格執行,才能有效規范政府和社會成員的行為,增強人們的信任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安定有序。“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政府是否確立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否圍繞民生開展工作,要有法制的保障,要建立干部問責制度,甚至追究他們的法律責任。習近平在“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中指出,要完善疫情防控相關立法,加強配套制度建設,完善處罰程序,強化公共安全保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體系。國家治理的軌道,可以多治并存,但首要是法制作為保障,而且應該是符合基層的,接地氣的,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理想化的法制。
總之,衡量一個政府公信力,要看他們是不是能夠處處為人民著想,有始有終地一切為了人民,做好了這一切,政府也就順理成章的取得了人民的信任,政府公信力也就堅如磐石。這次武漢疫情是在極端情況下考驗政府的一次大考,因而人浮于事的政府官員是絕對得不到人民滿意的答卷。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為硬核的共產黨人是否有擔當,是否做到了入黨誓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逆行在醫院第一線的黨務人員,鐘南山、李蘭娟,還有一個個不知名的英雄都永遠被人民銘記,大浪淘沙方顯英雄本色。我們更應該時刻牢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始終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一定會戰勝疫情,一定會取得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勝利。
注:本文于2020年2月11日發表于愛思想網
鏈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c3NjkxMQ==&mid=2247483872&idx=1&sn=7eba4677fdb3f039f40253ba587af84b&chksm=a6b1280091c6a116e4bb060e5de86f871705ef806434bb619097c69d56249ca535e1917cef27&mpshare=1&scene=1&srcid=0214SK8wM1VjIzwV3xnaZJ2v&sharer_sharetime=1581650356365&sharer_shareid=495d36528f869b51e9e57baf81a62ce3#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