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杠规则-二八杠魔术麻将牌

臨床與咨詢心理實驗室 | 張永超:安寧療護中生命尊嚴維護的四個維度(上)

發布者:新聞中心發布時間:2020-03-08瀏覽次數:174



為何要關注“安寧療護中的生命尊嚴”問題


本文的主題設定在于“安寧療護”,一般認為主要針對“重癥患者”的身心靈呵護。但是,本文所秉持的理念:尊重生命、服務意識、互動溝通則是共同的。換句話說,這些理念,不是某些人的專利,而是大家的共同需要,不僅需要以此對待其它人,同時也期待以同樣的方式被對待。因為,本文嘗試提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病人”的界定。也就是側重首先去尊重一個“人”,而非,將他界定為“病人”再來尊重或呵護。


同樣這里的“生命尊嚴”也不僅僅是“重癥患者”的專利品,不是首先醫生宣布他為“重癥患者”,在醫療手段有限的情形下,醫護人員在想方設法賦予其“生命尊嚴”,好像病人特供一樣。“尊嚴”是大家的必需品,而且,恰恰是在善待、尊重他者中自行獲得。所以,安寧療護中,不僅僅涉及“當事人”的生命尊嚴,同時也涉及醫生、護士、家屬、親友的“生命尊嚴”,倘若我們只為了維護“當事人”的“生命尊嚴”,而無法保證“醫生、護士”的尊嚴,在我們看來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有遺漏的。


“生命尊嚴”是個同一網絡中共生共長的精神形象,一來它是開放的,二來它源自對待他人的行為方式;通過善待他者,為我們贏得尊嚴;事情是自己做的,尊嚴是他人給的。所以,當事人的參與互動是必要的,否則,一切行為若出于醫護人員代理,那么,其“尊嚴”只是象征性的。這也是本文以“當事人”為中心的緣由所在。


關于安寧療護對象“生命尊嚴”的達成,本文認為,至少我們應考慮到如下四個方面:倫理層面的知情權與人格尊重、醫療層面的互動溝通、護理層面的心靈信仰呵護、分享層面的心靈和解等問題。這四方面的共同點在于對“心靈”的看重,無論是人格尊重還是互動溝通,無論是信仰呵護還是心靈和解,這些都是關于療護對象“人心”的問題。如果說,醫療的側重在于生物性身體的病態修復、制止或舒緩,那么安寧療護的側重則在于人心的尊重與內心安寧的達成。


01


倫理層面:知情權益與人格尊重





這里面首先要處理的是對于療護對象醫療診斷的詮釋。比如,醫生給出了某種類似于“臨終癥候”的診斷,我們一般都會將其視為“壞消息”“噩耗”“晴天之霹靂”。由此而糾結于是否將此“壞消息”傳達給當事人,進一步會出現更加糾結的“知情權益”問題。一方面,他是當事人,有知情權;另一方面,又怕這種“壞消息”“噩耗”加重他的病情。因此,一般親友家屬,在此階段就陷入了心理糾結甚至近于“崩潰”的邊緣。


問題在于,一旦陷入此種“心理糾結”,我們會發現,療護的重點便不再是“安寧療護”而是糾結化解。問題在于,當親友護理者的內心都是誠惶誠恐的,很難想象他會給與服務對象一種“安寧”“平靜”“慈善”的護理品質;就如同,當醫生、護士整個人都是焦頭爛額的,很難想象,他的醫護品質能達成“安寧療護”的目標。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注目于服務對象本身,但是,卻忽視了服務者和服務對象的互動共建層面。我們嘗試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只是以其為判準和目的,并不意味著,應忽視甚或認可損害醫護人員、親友家屬的生命尊嚴。同樣,我們期待達成服務對象的“安寧療護”效果,但并不意味著應忽視甚或認可損害醫護人員、親友家屬的心理狀態。因為,那些正是與服務對象為中心相互配合的,當“中心”沒有陪襯或輔助,也就無所謂“中心”了。



所以,所謂的“壞消息”“好消息”只是一種人為的判定。逐漸的,我們當首先減弱此種“好-壞”的語詞色彩,盡量回到“生老病死”這一基本的自然生命歷程。換句話說,無論如何認定,人總是要經歷“生老病死”這一過程,每個人都會逝去、離開,為什么我們就不準別人“離開”呢?為什么認定“離開”就是壞消息呢?這些問題其實是需要我們大家共同思考的,我們對死亡缺乏練習,缺乏反省;但是,又無可避免,事到臨頭,無法逃避,所以只能手忙腳亂。與其那樣,不如,大家提前面對,練習死亡,談論死亡。沒有對“死亡”恐懼心理的超克,內心是無法安寧的,生命尊嚴也無法獲得。


由此來看,安寧療護的事情其實要有個預備期。其實,生命就是死亡的練習,人的生老病這一歷程就是慢慢在走向死亡的。只是,此種“死亡練習”都是不自覺的,只是在醫院里,我們才進入了自覺場景。其實,安寧療護的核心問題之一在于對生命自身的自主和自覺。倘若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對生活中的他者沒有自覺的關愛、自主的反省,那么在面對自己的“臨終”或“死亡”,要想獲得“生命尊嚴”也是很難得。這里想說的是,“安寧療護”其實不限于“臨終期”,整個一生都是一個“安寧療護”的過程,每一個階段心靈的“安寧”都是需要的,不是只有生病了、臨終了才需要。


只是本文主題側重在“臨終期”的“安寧療護”,所以我們更多關注這一人生階段,但是,我們還是應看到“生命流程”,如一條河流;我們只想截取一段,那是不行的。所以說,臨終期“安寧療護”的問題,嚴重性不在于技術手段合伙陪護技巧,關鍵在于服務對象整個的生命狀態。這就造成了“診斷證明”傳達的復雜性,要視人而定,因人而異。我們常說,有些人看得開,沒事;有些人,看不開,千萬不能告訴他。這其實不僅僅是面對死亡的態度,更多是面對生命的態度。對于人的生老病死沒有一種自覺,明明知道,人都是要死的,但卻無法接受自己也會死的事實。在這種情形下,知情權可能不是首要的問題,而是對當事人的人格尊重,無傷原則優先于知情告知。


但是,無論是看得開或看不開,無論是否當事人知情,想辦法請他配合治療都是必要的。而且,要給與某種希望,當事人的主動參與,更易達成“安寧療護”的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應當注意醫患關系,這一點比當事人的“知情權益”更值得留意。一方面是當事人與醫護人員的溝通、關系協調,另一方面是親友家屬與醫護人員的協調溝通。親友家屬要多了解,不僅僅是服務對象的心理,也要更多了解醫護人員的情況,了解多了自然才會產生理解,有了初步理解,彼此才會有溝通的意愿以及彼此寬容的雅量。為了當事人也應這樣做,倘若沒有此種溝通協調,醫患沖突一旦發生,當事人的的“安寧療護”其實是很難達成的,處于醫患沖突中的當事人,其“生命尊嚴”更從何談起呢?


02


醫療層面:互動溝通與配合參與




我們習慣于做一個“被動的病人”,醫生讓做什么,就唯命是從。但是,當事人的極配合就是一種很好的治療。而且,有當事人的積極配合才有尊嚴維護問題。畢竟,生命尊嚴并不像打點滴那樣,慢慢輸入我們體內。生命尊嚴源自我們自主的行為,無論是善待他者,還是善待自己,都需要自覺、自主的行為。


包括治療分寸的把握。醫療手段的尷尬在于,它不斷在發展,而且種種宣傳讓我們沉醉于“科技萬能”,給人以“飛速發展”的幻覺。但是,醫療科技,如何飛速發展,還是無法滿足人們的心理預期,尤其是無法及時回應生命各種狀態的復雜性。所以,一方面我們期待醫療技術包治百病,另一方面,我們或者親友又往往處于“無藥可治”的臨界狀態。再加之“生命維持技術”的發展,插管讓一個人可以長時期的活著,或者說“無法死去”,這是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所以,治療的分寸如何把握,成為一個當事人、親友共同面對的難題。


我們總盼望奇跡,也確實有奇跡,但是,奇跡之所以為奇跡,正在于其稀少而且不可預期。這樣,就為治療限度預留了一個飄渺的想象空間,也為當事人以及親友家屬留下了一個現實而又棘手的決斷難題。這個也涉及當事人的自主意識,至少,有些情況下,是符合這一情境。我們看到眾多醫護人員的反思與提醒,或許“生前預囑”對我們大家都是必要的,至少在我們清醒的時候,對于我們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給出一種自主性的建議。這是對兒女的尊重,也是對我們自身的尊重。不愿意自己的身體在不經過自己同意的情況下,隨意處置,這或許也是一種生命尊嚴的維護。由此提前預備,便無后顧之憂,然后才有可能達成“安寧療護”或“生命尊嚴”。我們可以盡力嘗試在醫療手段與心理預期的平衡中實現自我的“生命尊嚴”。


護理層面:心理安慰與靈性信仰




在臨終期,固然減緩痛苦,延長生命,都是重要的事項。但是,在我看來,更值得留意的,也常常為人忽視的,是當事人的“身心靈”全人呵護問題,尤其是,心理層面和靈性信仰層面。


人的可貴倒不在于其肉體生命,若從肉體生命去看,人與其它的動物,很難分別。但是,人有心理,有思維,而且有信仰需要,這才是關鍵。尤其是在醫院里,肉體的問題,很大一部分交給醫生和護士了,親友家屬也會盡力照顧好當事人的身體需要。但是,心理空間,往往忽略了;尤其是,靈性層面,常常荒蕪了。但是,實際上,當人的肉體生病時候,更值得留意的是心理浮動和靈性渴求。


與當事人的心理交流倒不是一種,隱私好奇,或者心理窺探,而是一種“心理陪護”,這是一種深度信任,然后,深度分享,對當事人才是一種釋懷和放松。這比打點滴、蓋被子難多了。醫護人員基本沒有時間做這個工作,親友家屬,或者沒考慮到這一層,或者沒時間,或者沒辦法。總之,這一層,很重要,但往往是被忽略了的。本文在后續研究中,嘗試給出一些建議。


當然,更復雜的,倒不是心理,而是“靈性層面”,這比“心理活動”又更進一層。當事人的“靈性渴求”,往往被忽視是因為,各人對“信仰”有著不同看法,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看法。心理活動還是屬人的,靈性活動,則有屬神的一面。在不信神的親友看來,當事人的靈性渴求,可能是胡言亂語;這是極大的傷害,因為,信仰對一個人往往是神圣的、不可褻瀆的,但是,在別人看來,甚至是反感的,不可思議的。當事人處于被動狀態,不想被褻瀆,所以,信仰層面只好隱藏的更深。這就需要親友的寬慰、化解,更多應協助其實現。比如,信基督的,可請教友溝通;信天主的,可協助其做彌撒;信佛教的,可給他放些佛教誦經或音樂……有共同的信仰更好,可以有更多互動;若無共同信仰,盡量多協助,少說話,這就是很大的尊重。


(篇幅所限,本文僅展示前半部分,后續部分請關注公眾號后續更新)


作者簡介


張永超:北京大學哲學博士(2011),輔仁大學博士后研究(2015),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職于鄭州大學哲學系(2011-2018);現任職于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

研究方向:側重于生死學、儒家思想現代轉型、中西思想比較(如儒耶“孝悌觀”、儒耶“創生”與“化生”、中西思維方式)、知識論與倫理學等;圍繞上述問題所撰寫論文部分發表于《哲學研究》《哲學與文化月刊》《學術月刊》《哲學分析》《清華西方哲學研究》《南國學術》《中州學刊》等刊物;最近幾年集中于李澤厚“巫史傳統”研究,嘗試探究先秦時期“由巫到史”的“理性化”進程及其認知模型。

已出版專著及部分論文:

《經驗與先驗:張東蓀多元認識論問題研究》(2012中央編譯出版社)

《仁愛與圣愛:儒家與基督教愛觀之比較研究)(2015輔仁大學出版社)

《天人之際:儒道天人觀新論》(2015鄭州大學出版社,合著1/2)

《人文關懷論》(201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合著2/3)

《仁愛與圣愛:儒家道德哲學與基督教道德哲學之比較研究》(2018人民出版社,合著)

《天主教與儒家“孝悌”觀之比較》,《哲學與文化月刊》A&HCI,2013年第11期

《創生與化生:從起源角度探究中西文明融合的困境及其可能》,《哲學與文化月刊》A&HCI,2016年3期

《中國知識論傳統缺乏之原因》,《哲學研究》,2012年第2期

在研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哲學現代轉型中的知識論問題研究》(14CZX028)


為“中國當代生死學問題研討會”(第一屆清華大學、第二屆廣州大學、第三屆301醫院)主要召集人之一


通訊方式:

上海市徐匯區桂林路100號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東部文科實驗樓)606室

郵編:200234電話:86-15890173318電子郵箱:zhangyongchao@shnu.edu.cn


作者 | 張永超

文稿整理 | 韓婧 唐任之慧

編輯 | 任凱翔


鏈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zk3ODA2Mw==&mid=2247484209&idx=1&sn=7c1b3084d1fab5420ed97e6575ff85f8&chksm=fa9a8d91cded0487fcf7cec69e815596d85f869bb0086f39a42a874014a668ca93cf0982fae1&mpshare=1&scene=1&srcid=&sharer_sharetime=1583668299220&sharer_shareid=74ed8bb91c62e39db64e5a560f40b55c#rd


熱點新聞
最新要聞
太阳城论坛| 百家乐官网有方式赢钱吗| 哪家百家乐从哪而来| 太阳城集团| 新宝百家乐网址| 狮威百家乐赌场娱乐网规则 | 百家乐路纸表格| 百家乐官网路单网下载| 百家乐的关键技巧| 百家乐官网三路秘诀| 网上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公海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988百家乐娱乐| 百家乐官网网上赌博网| 海立方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贴| 优博国际| 百家乐b28博你发v| 百家乐赌博机吧| 百家乐官网平台开户哪里优惠多| 优博线上娱乐| 大发888 46| 玩百家乐优博娱乐城| 百家乐官网最新套路| 凯时娱乐城官网| 大发888娱乐游戏账号| 百家乐连输的时候| 百家乐官网游戏官网| bet365备用网站| 大发888下载官方| 大发888下载英皇国际| 正品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现实赌场| 大连百家乐官网食品| 百家乐官网视频游戏道具| 百家乐官网平玩法可以吗| 缅甸百家乐官网赌城| 蓝盾百家乐具体玩法| 赌百家乐官网的体会| 皇冠网赌球安全吗| 利来网上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