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筆記”的涵義,學術界看法不一。古代筆記原是指沒有一定體例、信筆札錄的一種文體。我們認為筆記乃隨筆記事而非刻意著作之文。古人隨筆記錄,意到即書,常常“每聞一說,旋即筆記”,具有敘事紛雜的特性。從寫作體例來看,宋代筆記隨事札錄,不拘一格,作品名稱與“筆”相關的有筆記、筆錄、筆說、試筆、筆談、隨筆、漫筆、余筆、筆志、筆衡等,這些名稱無不體現(xiàn)了宋人筆記隨筆記事的特性,有別于正史的嚴肅劃一,亦別于志怪傳奇的天馬行空;從內容看,涉及典制、歷史、文學、民俗、宗教、科技、文化等,蕪雜和包羅萬象乃是其最大特色。凡題材專一,體系結構緊密的專集,雖亦有逐條敘事者,則已非隨筆之屬,如茶經、畫譜、名臣言行錄、官箴等。此外,純粹的傳奇志怪小說作品,與我們界定的筆記屬性相去甚遠,故皆不予收錄。宋以前“筆記”無統(tǒng)一劃分標準中國古代目錄分類中并沒有筆記一說,目錄學家們通常把那些隨筆而記的作品歸入小說家、雜家或雜說類,沒有統(tǒng)一的劃分標準。如宋代著名筆記《楊文公談苑》、《玉壺清話》、《夢溪筆談》、《東齋紀事》、《龍川略志》,在晁公武、陳振孫的目錄書中都被列入小說家。宋人筆記源流實出于古小說。《隋書·經籍志二》云“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