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學界對中國經濟奇跡發生原因和影響因素的探討,大多集中于政府治理之外的領域,如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價格雙軌制、國企改革、外國直接投資、技術進步等,卻對改革舉措背后更廣闊的市場環境改善、改革與政府的支持以及相應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改善、營商環境改善、誠信體系建設等研究相對不夠。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早期的改革開放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向外部世界的“邯鄲學步”,表現為“邊試點、邊改革、邊推廣”的試驗過程;第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化的推進,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空前激發,各方面改革先后取得了不錯的績效,這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誤以為成功更多的是因為“日益重視市場、不斷弱化政府作用”。事實絕非如此。對于經濟發展而言,市場重要,政府也很重要,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在不同維度和層面發揮不同的作用。簡單來說就是,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除此之外,中國經濟奇跡背后還有一些隱性因素值得深入挖掘。比如,傳統的增長模型認為,勞動力、資本和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最為重要的顯性因素。過去40多年來,我們大體是按照這樣的基本理論指導來推動經